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幼科铁镜最新章节!

    辨咳嗽

    夏禹铸曰。前书只说风寒暑湿燥火。六氵?之邪气侵肺。皆令人嗽。又曰。五脏六腑皆有嗽。非独在肺。此仅言咳嗽之大纲。卒未透发。六氵?侵肺之颜色。与脏腑俱嗽之分别。余忆其故。必从大方脉书上采来。惟照脉论症。故不说到六氵?侵肺的颜色。亦未分疏脏腑致嗽的根由。即言一一形症。俱属模糊。余把六氵?侵肺脏腑皆嗽这八个字上。一一体出形色。历药不爽。若风寒湿三邪侵肺。其候面白而畏风。烧热而无汗。或头疼。或鼻流清涕。唇色晦暗。痰涎白色。或滑而易出。小便清长。便知为风寒与湿气所侵。宜用疏风顺气汤。或清肺饮。去白术。加防风。便愈。

    火侵肺嗽。与火炎无制相同。方见后。若燥侵肺嗽。其候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燥。皮疮瘙痒。大便闭结。

    痰涎胶粘。治宜润肺清金之剂。用麦冬、贝母、冬花、黄芩、防风、麻仁、甘草、赤芍、陈皮。暑气侵肺而嗽。其候口渴唇淡。治宜香薷、浓朴、扁豆。加冬花、麦冬。至于六氵?皆嗽之说。殊属大概。余着实穷究。六氵?之外。嗽又有五。

    一顺传。一逆克。一反侮。一隔经传染。一水火不相交济。

    顺传之嗽在脾。脾不能生金。金无土养。故嗽。汉武帝金钟自鸣。东方朔曰。土其母也。母丧则子鸣。出必有崩者。

    久之。蜀郡有奏山崩。以此悟之。脾虚肺嗽。乃一定之理。其候唇口惨白。气弱神疲。小便清短。大便或溏泻。淡淡白色。便知脾嗽。治用六君子汤自愈。

    逆克之嗽在心。心火盛。则金被火伤而嗽。试观冶人烁金。火烈而金跃。息火则金安。火克金沸。亦一定之理。其候舌红唇燥。小便赤涩。口气蒸手。便知心火克金。法惟泻心。用贝母、陈皮、甘草、黄连。木通、杏仁、麦冬、五味等分。灯心引。煎服三四剂。自愈。

    弱克之嗽在肝。肝有制伏。肝始不旺。如肺弱木强。侮金。则肺乃被侮而嗽。肝侮肺嗽。又一定之理。其候目勇口苦。宜用白芍、柴胡、冬花、五味、枳壳、半夏、甘草等分。煎服五剂自愈。

    水火不相交济之嗽。由肾水不能上升。则火炎无制。乃上刑肺金而嗽。犹之易之未济。离火居上。坎水居下。

    水不得火而无功。火不得水而功亦无所施。水火不相交。故不各得其用。若既济。则为有用矣。况五行惟火最烈。

    岂止嗽耶。其症涕唾带血。甚至血溢。治用滋阴降火汤。二三剂自愈。屡治屡效。案难悉载。

    隔经传染之嗽在胃。胃有热因染乎肺而嗽。肺胃各经。顺传不到。逆克不及。又不相侮。胡为亦嗽。乃由胃肺逼邻。胃司食入。肺司气出。出入虽不同途。却共呼吸门户。胃热熏蒸。波及肺窍。所谓失火殃鱼。亡猿灾木者是也。其候唇红口红作渴。气出大热。治用石膏、冬花、麻仁、五味、甘草。

    以上诸嗽。如喘。加麦冬、天冬。如咳有声无痰。加杏仁、防风。有声有痰。加半夏、枳壳。

    余于本经咳嗽外。复将此五种。旁引曲喻。无非为嗽。虽出自肺家。而却有隔经之嗽。理实虽明。故不惜多方以譬明耳。幸毋以卮言罪我。

    江平世业医道。地距四十余里。一孙咳嗽。自药不应。以形色札白之余。并来药单。乃泻肺之味。掳曰。面舌唇口皆红。小便赤色。余札复。示以泻心之剂。后闻三剂愈。此心火刑金。泻心救肺之一验也。

    痘后

    (痘有专科。痘中症候不载。惟于痘后至紧要症。附专数方。)一、泄泻。唇口淡白。疮靥平白。小便清。宜用六君子汤。

    一、痘靥平白。宜用保元汤。

    一、痘靥不落。落过者亦平白。宜用八珍汤。

    一、痘中眼内生翳子。宜用兔粪焙之为末。每服三四钱。白水送下。服至升余即散。

    一、痘后疮靥。或红肿紫肿黑肿。急宜解毒。用生地、连翘、归尾、甘草、赤芍等。服三四剂。毒自解。

    郡城孝廉危东原两嫒。痘后一愆期不收。一收后痘靥平白。俱有微热。邀余过治。见唇口惨白。气出微微。

    并用十全大补汤。服二剂。热除靥脱。俱转红润。随以保元汤调服之。愈。此望色审窍。知血气两虚之一验也。

    辨诸血

    肺朝百脉之气。肝统诸经之血。盖营血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有伤。营卫虚弱。故血失常道而妄行。若气虚气弱神瘦。唇有血色者。治法宜用四君子汤。

    血虚者。精神照原。唇舌无色。治用四物汤加参、术。

    粪前见血为近血。用黄连解毒汤。粪后见血为远血。用清胃汤。久不止者。用补中益气汤加胡黄连。

    吐血者。胃中积热。宜用麦门冬饮。或清胃汤。

    衄血者。脾热传肺。而肺不能统。血从鼻出。宜六君子汤加桔梗、当归、栀仁、黄芩。

    咯血者。肾虚也。咯如牝鸡唤乳鸡声。婴儿无此症。

    有咳嗽而吐血者。庸医多以童子痨治之。误矣,此乃肾水心火不相升降。火炎无制。治宜滋阴降火汤。

    夏禹铸曰。诸般失血。有面色可审。俱属寻常。惟血脱、嗽血二种。症不多见。附录效案。以下较证。余友陈公载之侄女。七岁。血吐数升。身冷如冰。通身筋现青色。平常扑跌处青更甚。唇口惨白。口气微冷。此乃气虚血脱。初、大方脉作肺热。迫血妄行。用栀仁、黄芩等味。吐愈甚。此固照理用剂。却不知看色之妙。后余用人参、黄、肉桂、麦冬、甘草、白茯苓。二剂而愈。此气虚脱血。望形审窍之一验也。咳嗽带血。方见咳嗽类。

    用滋阴降火汤。屡用屡效。症无疑二。故不附案。

    辨中暑中热

    夏禹铸曰。前辈云。动而得之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中暑。此言甚是。然中暑与中热。病形无异。中暑作渴。

    中热亦作渴。中热说诡话。中暑亦说诡话。若不细审形色。虽得动静二字。究何益也。如探中暑说诡话。乃低声平平而说。中热发狂雄壮而说。此犹恐不得其真。只于口中一看。舌色惨白。唇无血色。口气微弱而冷。便是中暑。宜用清暑益气汤。立愈。若唇舌皆红。气出如焚。小便赤涩。定是心经中热。宜用木通、薄荷煎汤。再以犀角磨水一杯。羚羊角磨水半杯。入煎药和服。即解。

    己亥之岁。余从伯一孙。方四岁。患病。初、伯与先君交恶已久。伯母呼予往治。举室阻挠。且畏之曰。彼孙一死。祸来匪轻。余曰。具有两眼。不烦过虑。视之。口气微微。面色惨极。唇舌白淡。口道诞话。知为中暑。

    用清暑益气汤。一服愈。

    穿山郡庠方绍文。仅一子。乃余婿。十七岁抱疾。以余只知幼科。延两方脉共治。彼见口说诡话。便作热治。

    用尽犀角、连翘、芩、膏凉剂。疾益加甚。急闻于余。余往见。直卧如尸。口气冰冷。唇舌皆白。乃中暑之症。

    误作中热。大可怪也。用清暑益气汤。一服立愈。此大方脉切脉。不如小儿科望色辨窍为妙之一证也。

    辨夜啼

    夜啼有六。

    一、面深红多泪。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此心热也。遇火两阳相搏。故见灯而啼甚也。其候手腹必热。小便赤。推用水底捞月。引水上天河。退下六腑及运八卦。推坎入艮。药用导赤散加栀仁、薄荷、天麻。

    一、哭多睡少。天明则已。面色青白。便亦青白。治宜温下焦。用备急方。

    一、为异物所侵。目有所视。口不能言。但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治宜陈皮、生姜、茯神、远志、甘草。

    一、有脾胃两虚。吐泻少食而啼者。治宜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木香。

    一、有心血不足而啼者。其候睡浓忽悸。舌色淡白。而色不重。宜用安神汤。

    一、有脏寒肠痛而啼者。以手按其腹即不啼。起手又啼。此候面必青。手必冷。口不吮乳。治用当归、白芍、人参、甘草、桔梗、橘皮。等分服之。

    外此而啼者。必非病也。或夜醒时为戏灯所惯。无灯而啼者有之。或乳母缺乳而啼者有之。

    辨疳疾

    疳者、干而瘦也。此由寒热失理。饮食不节。或因吐久、泻久、痢久、疟久、热久、汗久、咳久、疮久。以致脾胃亏捐。亡失津液而成也。

    心疳者。面黄颊赤。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烦渴。治宜宁心丸。

    肝疳者。肌肉消瘦。目胞赤肿。翳生泪多。白膜遮睛。泻多青色。治用肝疳丸。

    脾疳。黄瘦腹大。或吃土吃米吃茶。宜调脾汤。

    肺疳。潮热喘嗽。鼻烂流涕。宜先用清肺汤。次用化丸。

    疳肿者。乃由疳久脾衰。不能制水。故头面四肢发肿。胀甚者褐子丸。大喘者不治。

    丁奚。腹大项细。哺露。翻食吐蛔。宜芦荟丸。

    赤游丹火

    此候由内有积热重蒸。外被风热所感。搏于血气。皮肤赤肿。色如火灼。或注头上。或发肢体。却非轻症。

    入腹入肾。亦能杀人。宜速治之。用升麻、黄芩、连翘各一钱。大黄、朴硝各二钱。同煎服四五剂自愈。

    余同袍胡道生乃孙。头患丹火。接余治。用前方。服二剂不退。又以价来请余。以札复曰。此症非轻。非一二服可愈。宜重用各味五六剂。定然见效。后如数服愈。前岁。余宗人有一女患此症。余嘱曰。此重症也。不可怠缓。不听。果死。

    淋症

    有沙淋者。肾水为热所结。化为沙石。内塞水道。沙出痛止。治用五淋散。气淋者。小腹胀满。小便涩滞而痛。用泻白散。血淋者。心热血散。治用五淋散。加小蓟、滑石、车前子。寒淋者。膀胱冷气。与正气交争。寒战而后溺。治用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有心热者。用清心莲子饮。肾热者。用六味地黄丸。肝热者。用柴胡栀子饮。脾热者。用泻黄散。脾虚者。用小异功散。肺热者。

    用泻白散。肺虚热者。治用小异功散加炒山栀。

    以上心热等七种淋症辨法。在辨脾心肺肝肾之内求之。

    便浊

    尿白如米泔水。久则成疳。人参、甘草、当归、木通、猪苓、赤芍、赤茯、青皮、川萆治之。

    大便不通

    肺与大肠有热。热则津液少而便闭。治用四顺清凉饮。血虚燥滞不通者。治用四物汤加柏子仁、松子仁、胡桃仁。等分服之。

    同邑绅徐梅宣公郎。痘后四十日。大便闭有七日。他医以承气汤单授之。余舅氏时在徐宅。力荐请余。往视之日。血虚之极。幸未通利。通则不可药矣。梅宣且幸且疑。硬用四物汤一服。便出乃溏粪。带白色。梅宣拍案叫绝曰。一望即知。神何至此。前庸手几败乃事。此望色审窍。知非肺热之一验也。

    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由肺燥不能生水。当清肺中之热。而滋肾火之源。治宜用黄芩、黄连、天花粉、知母、麦冬、茯苓、木通、甘草。等分服之。

    若脾湿气不上升。当健脾生金。先用泻黄散。随用六君子汤。若膀胱有热。涩滞其流。治用五苓散。

    出汗

    出汗者。寝中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治宜四物汤加黄、浮小麦、黄连。煎服。有自汗者。不时而出。动则乃息。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治宜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根、浮小麦、麦门冬。煎服。有脾虚泄泻自汗。而汗出有时者。此症大虚。治宜六君子汤。或附子理中汤。姜枣引。煎服。

    黄胆

    黄胆。其候色黄。属脾。盖小儿由饮食所伤。兼之湿热之气。蕴积脾胃。故成此症。面目指爪小便遍身皆黄。

    疸症无疑。治宜地黄茵陈汤。

    肿胀

    肿胀之症有二。

    一曰气肿。先肿而后喘。由脾胃虚弱。脾主肌肉。肺主皮肤。土弱不能生金。虚气上攻乎肺。行于面目。遍身浮肿也。治宜调脾行气为主。用五子五皮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