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丹台玉案最新章节!

    小儿科

    男子妇人之病。可以问而知。可以切而得。断死生。辨难易。审差剧。犹有所根据。而不至于大误。若小儿者。怀抱之时。虽有所苦。而不能言。及能学语。又不能指其苦之处。欲诊其脉。则骸骨短小。气血未足。寸关尺将何以分。浮中沉将何以定。虽有一指滚取二部之说。而终未得其部位。况至数急促。岂能以悉审之。大约八九至为平。五六至为迟。十一二至为数。依稀仿佛之间而已。故哑科治疗之难。每十倍于大人。而尤不可以不慎者也。惟虎口之脉稍为可验。其脉在食指外侧。每一部一关。三节为三关。男视在左。女视在右。有筋脉如系。 于肉内。仔细观之。紫则为风。红则伤寒青则为惊。白则为疳。黄则为脾困。青黑则为慢惊。入掌则为内吊。若三关通度为沉 之候。惟此可以少知之耳。虽然幼科之治病。当多方求之。岂可执虎口之脉法。而尽小儿之诸病哉。必于病之未形。而用意察之。庶可以为预消之地。如小儿呵欠连绵。乃小儿脏腑受邪。病之渐也。若面赤则知其风热。而泻肝之剂可以先服。面青则知其惊风。而治惊之剂可以先服。面黄则知其为脾虚。而补脾之剂可以先服。多睡则知其为内热。而清热之剂可以先服。口中气热则知其为伤风。而疏风之剂可以先服。皆当随症形而先治之。勿俟其发而后用药也。其有不治之症者。尤不可以不知。小儿眼上有赤脉。囟肿及陷者。一不治也。鱼口气粗。啮齿咬人者。二不治也。冷汗如雨。痰热不退者。三不治也。脐风撮口。锁肚吊肠者。四不治也。风攻颐颔。唇项肿硬者。五不治也。鼻有黑色者。六不治也。咳喘心痛者。七不治也。四肢浮肿者。八不治也。胸高而突起者。九不治也。五软五硬者。十不治也。凡见此等之症。即当去矣苟不如几。而复药之。则病者之死。虽不由于我。我亦何辞于彼哉。大凡小儿之病有常。多者不得所欲则易怒而啼。故肝病常多。饮食不知节。虽饱而犹求食。故脾病常多。心神未定。闻响易动。故惊病常多。性喜吮乳。甘食停积。而易感风热。故痰病常多。治儿之病。审其所常多者。酌而施之。以己之意。参病之情。亦庶乎用药之无误也。然此数种。虽或常有。而肝脾之病尤多。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得心应手。不可以言求也。

    初诞法

    小儿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脏腑百骸。藉胎液以滋养。受气既足。自然生育。出世之时。口含血块。啼声一出。随即咽下。而毒伏于命门。遇天行时气。或饮食停滞。或外感风寒。惊风发热等因。发为疮疹。须急于未啼时。用软帛裹指。挖出其血。用黄连朱砂甘草解之。后出痘亦轻。有咽入。实时肚胀。呕吐气短。不乳者。用茯苓丸治之。但黄连性寒。

    若母禀气膏粱积热者。宜服。若滋味淡薄。胎元弱者。又不宜用。朱砂固能解毒。恐金石镇坠。不若牛黄分许。蜜调与吮为佳。又有婴儿。因其难产。或冒风寒。而垂厄者。切不可断脐急烘绵絮包抱怀中。急以胎衣置火中煨烧更大纸捻于脐带上往来燎之。使暖气入腹。须臾气复自苏。犹戒洗浴。恐腠理不密。元气发泄。而外邪乘之也。

    初诞法

    立方

    朱蜜法 先以黄连煎汤拭儿口。吐去恶汁。再以朱砂一分研细。蜂蜜少许。抹儿口吮之。镇心定魄。安神解毒。

    牛黄法 以牛黄二分。朱砂半分。竹叶七片。煎汤调灌。益肝胆。除烦热。祛惊邪。辟恶气。除小儿痫病。

    茯苓丸赤茯苓 黄连(胎冷者易芍药) 枳壳(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乳汁化下。

    护胎法

    小儿初生。肌肤未实。宜用旧絮护其背。不可太暖。更宜频见风日。则血气刚强。肌肉致密。若藏于重帏密室。或浓衣过暖。则筋骨软脆。不任风寒。多易致病。衣服当随寒热加减。

    但令背暖为佳。亦勿令出汗恐表虚风邪易伤。乳哺不宜过饱。若宿滞不化。用消孔丸治之。

    陈氏所谓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要肚暖头凉。皆至论也。须令乳母预慎七情六淫。浓味炙爆。则汁清宁。儿不致病。保婴之法。未病则调治乳母。既病则审治婴儿。

    亦必兼治其母为善。

    护胎法

    立方

    消乳丸砂仁(炒) 蓬术(煨) 三棱 陈皮 神曲 麦芽(各五钱) 香附(一两炒)上为末。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白汤下。

    面部气色举症图 下颏属肾水。左腮属肝水。天庭印堂属心火。鼻准属脾土。右腮属肺金。半周两岁为婴儿。

    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矣。

    面部气色举症

    古云小儿为之芽儿。如草之芽。如水之沤。盖因脏腑脆嫩。口不能言。最难投剂。当首察色而知其所属。次验虎口以辨其所因。实为治法之简要也。

    小儿有病看面部。全根据气色决分明。望闻问切能穷究。临病方无拘手寻。面部诸般各有属。

    额同颧脸属心火。左颊原来肝所主。右颊唇中是肺基。四时各有一色强。根据时无急逆时殃。

    要分旺相休囚否。尽在人心自酌量。春天青旺亦为相。黑休白囚黄否家。夏天赤旺黄相吉。

    青休黑囚白不良。假为肝病面青时。白色当春未易医。此是肺金来克木色黄又彼脾家欺。心病夏天尚面赤。望色只愁形色黑。此彼肾水克心火。白色又被肺家屈。肺病愁来面白宜。若行赤色最难除。此因心火克肺金。青色反令肝作威。肾病面黑各天相。黄色现时多悒怏。此乃脾土克肾水。色赤反致心磨障。脾居四季面形黄。如遇青色最难当。此为肝木克脾土。色黑反使肾家强春赤夏黄秋黑色。冬青虽相亦无益。从前来者实形传。实泻其子平方吉。五脏所属各一宫。五色分来人不同。色内能分明与滞。据色方能辨吉凶。心赤顺时鸡冠色。不宜瘀血糊涂赤。肝形翠羽顺光多。色如嫩草安为吉。脾色贵如蟹腹黄。形如枳实必灾殃。肺形独贵猪脂状。枯骨定知寿不长。肾色最尚如鸟羽。形如炭煤非吉理。色色去将两色分。吉凶灼然不虚语。更看人气清明顺。神昏气HT 作凶认。瘦而气壮色必实。肥而气怯色必嫩。气壮则实以安祥。气怯则虚寿不长。再看得病面如何。发热额上红必多。青色现时急惊作。若成昏暗定知殂。额冷足冷夹食惊。额热足热伤风重。囟门贵合不宜陷。肿起成坑两无用。印堂青色惊之 。红色心惊白主和。或见微微青紫色。只因客忤蓦相过。山根青兮惊为疾。紫色伤于乳和食。泻脱宜黄白须死。年寿黄为吐利基。若成 白是乎虚。两颐赤为啼哭热。左腮红是痰气为。右腮红是伤风热。面青唇赤伤寒至。面目皆黄湿热生。面黄弄舌五心热。两眉红主儿夜啼。眉皱头疼痢疾为。眼脬浮肿主久嗽。病之将瘥目皆黄。淡红心热无多说。目多直视乃惊风。赤脉贯睛肝病凶。鱼目定睛非吉兆。瞳人中陷死之宗。

    三关观指举症

    三关观指举症图一 三关观指举症图二 三关观指举症图三 三关观指举症图四

    三关观指脉法

    阴阳运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窍四肢。乃生五脏六腑。部位既别。逆顺难明。若存寸舌之浮沉。必乃横亡于孩子。须明虎口辨别。三关消详。用药始无差误。

    寝后方将形脉看。要分寅卯辰三关。男看左手女看右。气寅风卯命辰安。纹青枝紫惊为病。

    纹紫枝红伤寒症。红为米粒肺结热。黑色透辰伤暑论。青纹泻痢胃家寒。白色微微即是疳。

    枝赤涎潮胸痞膈黄纹隐隐困脾端。枝形宛为钩钓样。伤风伤寒分所向。向外伤风有汗形。向内伤寒无汗相。枝青浑如鱼刺形。惊疳虚风三部分。枝直悬针青黑色。水惊肺热慢脾 。枝如水字三关有。咳嗽积滞风疳久。枝如一字青红纹。总是惊风慢脾疾。一曲如环伤食于。两曲如钩伤冷看。三曲长虫伤硬物。双钩脉样是伤寒。枝形或似如蛇样。定是脾经湿热多乱纹食指如川字。食积相兼五脏疳。

    脐风撮口

    脐风撮口。总为一病。未有脐风而不撮口。未有撮口而非脐风也。患此病者。九死一生。盖心。闭口属脾。风入于脐。先流于脾。由脾而至上传入于心。心为邪所客。故口不能开而频撮也其发搐者。风使之也。究其病之所由。成有内外因之异。盖脐带系于胞。必其未生之时。其母先感风邪。遗其邪于小儿。谓之胎风。其惊搐者。谓之胎惊。病从内得。故曰内因。

    其或断脐之后。包裹失于周密。被窝风入来。及六七日。而脐带已脱。必成此症病从外得。故曰外因。有以艾灸其脐。徒苦之耳。竟何益哉。欲求一生于万死之中。惟下之而已矣。外此更无他法。

    脐风撮口

    立方

    复生饮 治一切脐风撮口。

    牙皂 僵蚕 穿山甲(各六分) 麻黄 防风 胆星 半夏(各五分) 甘草(三分) 大黄(一钱后入略煎一滚)先即以此儿脱下脐带。煎五六沸去带。再入前药煎。临服加入姜汁竹沥各二茶匙。麝香少许调匀。徐徐以匙灌之。以通利则有生机。

    又方 前药不效。再服此剂。

    牛黄 僵蚕(各一钱) 胆星(八分) 麝香(一分) 上为末。每服五分。姜汁调灌下。

    封脐散 生南星为末。封脐。不可再见风。

    重舌鹅口

    舌者。心之苗也。以为君火。其体本热。而况小儿以纯阳之躯。先受于胎。复感热于外。其之症。未必皆儿之自病。或者其母有以致之也。古人云。若要小儿安。常令饥与寒。饥则不致于伤脾。寒则不致于生热。此保婴之道乎。所谓寒者。亦非使之冻也。惟令常温。不至甚暖耳。冷暖得宜。岂复有鹅口重舌之患耶。然何以名之曰重舌。重者舌下肿突。其状又若一层。故谓之重。非真有两舌也。何以名之曰鹅口。鹅口者。满口皆白。有似鹅之口中。俗谓之雪口是也。分而言之。重舌属心。鹅舌属脾。合而言之。总为心热。何者。心统于脾。故曰治于口也。使不由于心热。则口虽白。而舌自赤。何为而舌上皆白耶。大法内服泻心清热之剂。而外敷凉药。则重者可消。白者可退矣。

    重舌鹅口

    立方

    清热饮 治重舌。

    黄连 生地(各一钱) 甘草 木通 连翘 石莲子(各五分) 淡竹叶七片。时时灌入口中。

    泻脾饮 治鹅口。

    山栀 石膏 黄连(各八分) 生地 黄芩 白茯苓(各七分) 灯心十茎。徐徐灌之即愈凉心散 重舌鹅口。皆可吹入舌上。

    青黛 硼砂 黄连(人乳拌晒) 人中白(各二钱 过) 风化硝 黄柏(各一钱) 冰片()上为极细末吹之。并治口疳。

    丹毒门

    丹毒火症也。得于胎热。其母受胎之后。不忌胡椒姜蒜。煎熬炙爆。酒面之类。或感风热。

    或不节房事。皆能助火。火邪内攻。胎受其毒。而传气于儿。故小儿出胎之后。多有是症。

    近则五六日。或十日。或半月。远则弥月之后。或两三月。其症形不同。或颏下如樱桃突出。色赤而光。谓之赤瘤。或遍身红点如洒珠。谓之丹疹。或遍身红肿。热气如蒸谓之火丹。

    或小腹HT 上阴囊等处。忽然红肿如霞。流行不定。谓之赤游丹。病名非一。总为丹毒。丹毒入腹。腹胀不饮乳者死。必于未入腹之时。急服退毒凉剂。外用小刀轻轻刺出恶血。犹有可生。其入腹者。无如一泻。间有泻而得生者。乃千百中之一也。诸丹毒。惟赤游丹为至危。

    善保婴者。若见小儿多啼。多哭。多乳。则遍视其身上。一有红色即急治之。苟看视不周。

    丹毒在身。而母犹未觉。及至觉时。已入腹矣。救之奚及。丹毒惟丝瘤不治。因久服热药迫热在胎。非药所能解也。

    丹毒门

    立方

    解毒汤 治小儿一切肿硬 赤。诸般丹毒。初起即服立愈。

    黄芩 横柏 黄连(各一钱) 甘草 连翘 天花粉 皂角刺(各五分) 竹叶十片。不拘时呷之。

    化毒饮 治火丹遍身红肿。

    赤芍 当归 甘草 大黄(各八分) 水煎不拘时服。

    防犀饮 治丹疹遍身。如洒珠者。

    防己(三钱) 朴硝 犀角 黄芩 黄 升麻(各八分) 淡竹叶十五片。煎服。

    消毒饮 治五种丹毒。

    郁金 天花粉 干葛(各一钱二分) 甘草 赤芍(各八分) 灯心二十茎。不拘时服。

    慰毒散 多年胞衣化开。同金汁涂之。神效。

    又方 绵羊脑子。同朴硝研贴患处。并治赤瘤神效。 十种丹毒。三日不治。毒入肠胃。则不可救。治法录后。

    一从头项起。肿用葱白研汁涂之。 二从头上起红肿痛。用赤小豆末。鸡子清调搽。

    三从面起红肿。用灶心土。鸡子清调搽。 四从背起赤点。用桑白皮为末。羊脂调搽。 五从两臂起赤肿黄色。用柳叶烧灰水调涂。 六从两胁起虚肿。用生铁屑和猪粪调搽。 七从脐上起黄肿。用槟榔末。米醋调搽。 八从两脚起赤肿。用乳香末。羊脂调搽。 九从两脚有赤白点。用猪槽下土。麻油调涂。 十从阴上起黄肿。用屋漏处土。羊脂调搽。

    中恶门

    (天吊 客忤 夜啼)中恶天吊者。为恶鬼之气所中。两目上撺。吊起而不能 也。此因胎气不足。精神失守。

    而鬼得以犯之矣其症面白带青。或土色。目睛上视。口吐白沫。手足拘挛。身冷如冰。有似于惊风。而实非惊风也。又有所谓客忤者。非中恶之谓也。乃偶见生人异物。卒然惊骇。啼哭不止。心志恍惚。闻响即跳。常欲躲避之状者是也。如为所忤犯。故为客忤。岂以客为鬼乎。又有所谓夜啼者。非客忤之谓。乃心经受热也。其症至夜即啼。百计安之。而不能止。盖心为君火。而主于血。夜则血归于肝。而心虚火炽。故烦燥不宁。而多啼也。

    中恶门

    立方

    定神散 治中恶天吊。

    茯神 远志 胆星 麦门冬(各五钱) 石菖蒲(二钱) 琥珀(一钱五分) 为上末。每服二钱。滚汤调下。

    抱龙丸 治中恶天吊。夜啼客忤等症。每一丸。姜汤下。(方见惊风门)安魂汤 治客忤立效。

    枣仁 茯神 远志(各一钱) 当归 胆星(各七分) 灯心二十茎煎服。

    保安丸 治夜啼。

    人参 麦门冬 黄连 茯神 龙齿 远志(各五钱) 朱砂(一钱五分) 金箔(二十片)上为末蜜丸。朱砂金箔为衣。每服一丸。滚汤化下。

    吐泻门

    (附食积伤食)小儿吐泻交作。人皆以为脾胃受寒。不能容饮食。故上则为吐。下则为泻。此据其病形而言耳。而不知脾胃受寒者。止于腹中偎偎作痛。或微泄或吐痰涎而已。其势殊无可畏。至于大吐大泻。一时发越。津液顿亡。面目乍瘦。岂受寒之为病哉。必是平素先伤饮食。郁蒸作热。蓄之既久。将发未发。一感外之风势。势不可遏。故攻击脏腑。一齐而至。遂令小儿困惫。当此之时。若以为吐泻空虚。即投补剂。尽温热之药。立见危亡。慎之慎之。如有吐而无泻。或有泻而无吐者。乃有寒热之分。吐酸臭而苦者热也。清痰则非热矣。泻臭秽而不可

    吐泻门

    立方

    藿半散 治小儿吐酸苦者。

    黄连(姜汁炒) 半夏(姜制) 藿香(各五钱) 白茯苓 砂仁(各三钱)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姜汤调下。

    安然汤 治吐清痰者。

    白豆蔻 苏子 藿香(各一钱) 胆星 陈皮(各八分) 生姜五片。不拘时煎服。

    霞龄散 治小儿吐泻交作。

    木瓜 浓朴 砂仁 藿香(各五钱) 木通 白扁豆 黄连(姜汁炒) 白芍 广木香(各三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滚汤调下。

    和脾温胃散 治小儿泻利清水不止。

    陈皮 苍术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防风(各五钱) 肉桂(二钱) 上为末。姜汤调下一钱。

    消滞调脾饮 治小儿泄出臭秽之极。

    陈皮 滑石 黄连(各八分) 神曲 麦芽 白芍 车前子 泽泻(各六分) 生姜三片。

    不拘时煎服。

    香橘丸 治吐泻。或食积所伤。肚腹作痛。脾胃不和。

    蛔虫上行。并皆治之。

    橘红 茯神 青皮 麦芽 浓朴 山楂(各二两) 砂仁 三棱 神曲 人参 泽泻(各)甘草(五钱)上为末。蜜丸如龙眼。每服一丸。姜汤化下。

    吐泻门

    附食积伤食。

    消磨散 治小儿诸食所伤。以致肚腹膨胀。面色黄瘦。

    蓬术 三棱 陈皮 山楂 草果(去壳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

    针砂丸 治小儿腹中食积成块。坚硬如石。作疼痞块。身面俱黄。肚腹胀大。

    针砂(四两 红醋淬七次) 使君子(肉) 三棱(各二两) 草乌(一两去皮醋煮) 南木香皂麻( 红) 鸡肫皮(各二两炒) 虾蟆蛆 芦荟(各二两五钱)上为末。以楝树皮煎汤为丸。如绿豆大。量儿大小。或三四五六分。临睡苦茶下。

    连脾饮 治小儿饮食所伤。腹中作痛。脾气不调。

    香附 萝卜子 陈皮 山楂(各六分) 广木香 白术 青皮 丁香(各四分) 生姜二片。不拘时温服。

    惊风门

    夫风一也。在大人则为中风。在小儿则为惊风。大人无惊。故名之曰中。小儿易惊。且易惹而症俱在。表慢惊与中脏同。谓之阴症。而症俱在里。治者能辨其阴阳表里而治之。斯可以无燥不宁者是也。慢惊之症。身常不热。眼常半开。手足微掣。精神倦怠。形体若呆。大便或泄者是也。又有慢脾风者。虎口纹青紫色。或黑色。隐隐相杂。似出而不出。手足不动。遍身皆冷。两眼常合。不能啼哭。症若至此。无复救矣。慢惊病根固有浅深。而亦可以施治于万一之中。若因急惊。而变慢惊。或因吐泻而生慢惊。则难治矣。因慢而成慢脾。或因吐泻而致慢脾。则不治矣。大抵惊属于心。风属于肝。心火动则振跳而不可遏。肝气发故搐搦而不自持。二经相助。其势必盛。心火有余。则火炽而风益猛。是风从火出也。肝有余则风狂而火益旺。是火从风炽也。风火齐发。故可畏。此特以急惊言之耳。而慢惊慢脾。又兼脾虚与寒。势若稍缓而及深焉。然以其病之可生可死。而细分之。则各有所属。非谓止于心肝二经。而不入于他经也。是故不时吊眼者。惊入于肝。梦中切牙者。惊入于肾。夜啼至晚者惊入于小肠。喉中如锯者。惊入于大肠。面青下白。惊入于胆。气喘吸水者。惊入于脾。不时干呕者。惊入于胃。睡中惊哭者。患在三焦。此皆可生之症也。至若爪黑者为肝绝。泻黑血者为心绝。日多盗汗者为胃绝。忽作哑声为肺绝。咬人者为骨绝。眼半开半合者为肾绝。

    口鼻干黑者为脾绝。惊风患此七绝。其儿何能得生耶。

    惊风门

    立方

    秘宝万灵丹 治急慢惊风。慢脾风。垂危者。一丸立愈。

    牛黄 朱砂 礞石(硝 ) 蛇含石(各五钱 醋淬) 僵蚕 全蝎 胆星 半夏(姜制)茯神(各一两) 麝香(三钱) 金箔 银箔(各八十片) 皂角 麦门冬(各一两五钱煎膏)上为末。以皂角麦冬膏为丸。如樱桃大。金银箔为衣。每服一丸。姜汤化下。

    镇惊丹 治急慢惊风。发喘痰盛。或咳嗽。并痰迷心窍。不能言语。

    南星(姜汁炒) 防风 枳实(麦麸炒) 天麻(甘草水浸煨) 半夏(姜制) 桔梗(各二两四钱) 熟大黄(九蒸九晒) 生大黄 礞石(用生各一两) 巴豆霜(去油净二钱) 辰砂 雄黄(各四钱)上为末。蜜丸如粟米大。量小儿大小。或三四分。姜汤下。有风寒葱汤下。

    抱龙丸 治惊风发搐。或风痰身热。

    胆星 琥珀 雄黄 朱砂(各五钱) 天竺黄 全蝎(各六钱) 麝香(一钱) 甘草(二两上为末。甘草膏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姜汤化下。

    保婴秘效散 治急慢惊风。或胎惊。脐风撮口。天吊夜啼。奇性异症。

    牛黄(一钱) 胆星 琥珀 珍珠(各一钱五分) 滑石 茯神 远志(各二钱) 麝香 朱砂(各六分) 大黄(九蒸九晒五钱)上为末。量儿大小。四五分。灯心汤调下。

    聚宝丹 治慢脾风。神效。

    人参(五钱) 白茯苓 琥珀 天麻 胆星 防风(各八钱) 全蝎(三钱) 僵蚕 白附子乌稍蛇 朱砂(各二钱) 麝香(一钱)上为末。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姜汤化下。

    至宝汤 治一切惊风等症。

    天麻 胆星 白附子 陈皮(各五分) 僵蚕 钩藤 白术 白茯苓(各三分) 甘草(一分) 生姜二片。不拘时煎服。

    疳积门

    小儿疳症。大抵多是过食甘甜胶腻之物。停积于脾。不能消化。则变而为疳。疳者甘也。脾喜甘。而凡属于甘者。其味皆属于脾。从病从甘。故名曰疳。其症身体常热。形容黄瘦。小便如泔。肚腹膨胀。毛发黄 。脸多白印。恶心欲吐。饮食不为肌肤。或头面头上多生疮痒而疳之大概有如此者。此脾之症也。脾先受病。传于他脏。故有五疳之名焉。在心则为惊疳。

    亦未尽同悉而言之。则浑身壮热。四肢无力。面黄脸赤。怕寒爱暖。口鼻干燥者。因惊扑而成。所谓惊疳是也。摇头揉鼻。白膜缦眼。揩磨多泪。面有青色。体浑疮癣。毛发焦竖者。

    因感风而成。所谓风疳是也。食物难消。爱食泥土。腹大有筋头发松疏。喘息呵欠。无欢欲啼。痢多酸臭者。因伤食而成。所谓滚疳是也。多啼嗽逆。鼻颈生疮。昏昏爱睡。体瘦肠滑。四肢软弱。面色带白。泻浓吐血者。因伤气而成。所谓气疳是也。泻痢兼作吐逆。脱肛身体壮热。手足偏冷。饮食不进者。病势已急。所谓急疳是也。五疳之症。惟急疳为难疗。以其肾气不足。土来克水故也。要而言之。总归于脾。脾土一虚。则不能摄五脏之气。故其位至于如此耳。

    疳积门

    立方

    保命丹 治诸般疳积神效。

    大蝉(二只剖开。砂仁。胡黄连。各五钱。装入缝好。外以泥裹。 红取出。) 皂角(二枚 灰存性) 蛤粉(三钱) 麝香(三分) 使君子肉(一两)上为末。以神曲打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钱。姜汤下。

    肥儿丸 治疳积。肌肉消瘦。肚大筋青。饮食不思。或泄泻口渴。

    黑蝉(以大者不拘几只。放深缸中。取粪坑内蛆淘净。倒其缸内。任从自食。待五日泻出粪水取起。倒挂阴干。炙脆为末。三两)人参(一两) 白术 砂仁 使君子肉 山楂肉(各一两五钱) 宣黄连 胡黄连 白茯苓芦荟 莲子(各八钱)上为末。陈米糊为丸每服一钱。米饮化下。

    鸡肉丸 治疳痨壮热。形体羸瘦。眼闭不开。四肢渐小肚腹渐大。

    黄连(姜炒) 柴胡 鹤虱 秦艽 知母(酒炒) 黄芩(酒炒) 使君子(炒) 芦荟(各一两) 芜荑(五钱)共为末。用黄雌鸡一只。以大麻子饲之。七日缢死去毛净。尾上开一孔。取肠洗净拭干。入去骨。捣烂为丸。如干加酒少许。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五岁二十丸。量儿大小加之。白鸡肝散 治疳积眼目不明。翳膜朦瞀。

    雄鸡肝(一具) 威灵仙 白土(各二钱为末。即打米光粉)上鸡肝同二末煮熟。只食肝。每日一个。七个全愈。

    疟疾门

    小儿疟疾。不外乎风痰与食。无食不发热。无风不作寒。而痰食风之所成也。外感风寒。则则伤脾也。肺气不清。则生痰。脾土受伤。则裹痰。故痰者风食之所成也。无痰则不成疟。

    故寒热作焉。要而言之。风虽属肺。食虽属脾。而风食之所藏。又近于胆经。故作寒热。盖胆经为足之少阳。其位在半表半里。是以寒热往来也。大率寒多则为风。热多则为食。寒热相半。则风食俱多。治此病者。惟消食疏风化痰而已。然消食必兼疏风。

    疏风必兼消食。而消食疏风必兼化痰。盖三者不全。则不能成疟。故宜兼用。但量其所属轻重可也。

    疟疾门

    立方

    疏脾饮 治小儿因风成疟。

    紫苏 柴胡 半夏(各一钱) 防风 青皮 浓朴 川芎(各五分) 生姜三片。不拘时热服。槟陈饮治小儿因食成疟。

    山楂 青皮 草果(各八分) 槟榔 枳实 半夏 柴胡 麦芽(各六分) 生姜三片。空心煎服。

    平妥饮 治小儿痰疟。来时作呕。

    半夏 贝母 橘红 柴胡(各七分) 黄芩 草果 白术 枳壳(各五分) 生姜三片。不拘时热服。鳖甲饮 治小儿久疟不住。

    何首乌 鳖甲(酒炙) 当归 白术 人参 黄芩(各八分) 黑枣三枚。空心煎服。

    痢疾门

    凡泻在脾。而痢在肾。故先泻而后痢者。则曰脾传肾。为贼邪。其病难愈。先痢而泻者。则曰肾传脾。为微邪。其病易愈。此前人之说也。以愚论之。泻为在脾不暇言矣。而后谓痢为在肾。不能无议焉。泻固多由于饮食。而痢独非饮食之所伤乎。饮食停积。因湿热而化遂为稠浊胶固于肠胃之中。欲下不下。是以有里急后重之苦。明是脾经之病矣。而顾以痢属于肾者。何所谓欤。吾未闻饮食之人。不由于脾。而反由于肾也。大概谓之肾病矣。然治痢之药。

    悉用苍术浓朴黄连。木香白术陈皮之类。并未有用杜仲黄柏牛膝地黄补肾等药。治肾之疾。

    而乃用脾家之剂。必其非肾病故也。要之先痢后泻而易愈者。以其积滞已尽。而脾尚虚也。

    岂肾传脾之谓耶。先泻后痢而难愈者。以脾土已坏。而积滞方壅也。岂脾传肾之谓耶。肾能藏精。不能藏饮食。若以痢属于肾。则饮食皆藏于肾矣。岂理也哉。大约治痢之法。与大人无异。但下痢纯血者。在大人则为难治。在小儿则为食积。而无所妨。而治小儿之痢。又宜多以消积为主。其详具大人痢疾门。不复细赘耳。

    痢疾门

    立方

    通快饮 治小儿痢疾始发。

    山楂(一钱) 麦芽 苍术 莱菔子 枳实 木通(各七分) 大黄 槟榔(各一钱二分)生姜三片。不拘时热服。

    金宝散 治小儿赤白痢疾肚腹作痛。里急后重。

    广木香 黄连(酒炒) 陈皮(各三钱) 肉豆蔻(面包煨) 浓朴(炒) 车前子(各二钱)白术 山楂 苍术(各一钱)上为末。每服一钱五分。空心灯心汤调下。

    归芍饮 治小儿痢疾。久不肯住。

    人参 白术 白芍 白茯苓 诃子肉(各五分) 乌梅(半个) 黄连 浓朴 肉豆蔻 柴胡(各六分) 黑枣二枚。空心煎服。

    伤风门

    伤风之症头疼身热。鼻塞气粗。喷涕呵欠。呻吟不绝。见风便怕。洒淅微寒。与大人伤风无异。若挟食即吐食。挟痰即吐痰。药剂比大人所服者宜减一半。不论有痰有食否。常须兼用清痰消食之药。盖小儿易伤食。而热则生痰。故剂中宜略用轻轻疏解。令汗微出为度。稍加清热则愈矣。盖风邪客于腠里。非疏解则不能愈。非清热化痰则小儿亦未易安也。症虽与大人无异。然亦不能无少瘥耳。

    伤风门

    立方

    加味香苏散川芎 紫苏 防风 荆芥 香附 甘草 羌活 白芷(各三钱) 葛根 前胡(各二钱)苍术 天麻 黄芩(各八分)上加葱头十枚。生姜三片煎服。以被覆取汗为度。如或消疾或消食。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不得一一详赘矣。

    或荆防败毒散(方见伤寒门)

    咳嗽门

    有声有痰者名曰咳嗽。究病之所由成。皆由火之所致。然未始不由于外感也。是故或伤于风。或伤于寒热。种种不同。内外夹攻。其所由来者渐也。然咳嗽之名。非一名所能悉。病有数端。详载于咳嗽门矣。症虽与大人无异。而所感略有不同。大人兼七情所伤或任劳嗜酒。而小儿无是。是以不能无少异耳。药剂以轻清为佳。而服药亦不宜太骤。当逐时进之。不必尽剂。

    咳嗽门

    立方

    平肺饮 治感风邪咳嗽。痰多洒淅恶寒。

    陈皮 前胡 桑皮 薄荷 防风(各五分) 栝蒌仁 苏子 桔梗(各四分) 生姜三片。

    凉肺汤 治肺热咳嗽。痰盛音哑。

    黄芩 贝母 天花粉 枳壳(各七分) 橘红 山栀 桔梗 麦门冬 甘草(各五分)灯心三十茎食远服。

    定嗽汤 治小儿肺有寒痰。咳嗽并作气喘。

    款冬花 杏仁 橘红(各八分) 桑白皮 桔梗 枳实(各六分) 栝蒌仁 胆星(各五分)生姜三片 不拘时煎服。

    八卦部位举症图 中央戊巳工。疏黄无辛苦。见紫黑色便是木来克。

    八卦举症歌

    干宫属大肠。稠密背受殃。粪门多痒塌。宜服保元汤。

    坎宫属肾水。稠密阴疔起。肾 似火烧。七日归泉里。

    艮宫属肾经。梅花甚不仁。若加紫黑色。八日落牙根。

    震宫乃肝木。宜大不宜三。如品如串样。十四日归山。

    巽宫属小肠。稀疏宜带黄。若还梅品赤。淋闭还不妨。

    离宫属心火。蚁形甚不可。四肢不容针。遍身无你我。

    坤宫属命门。生死在其中。稠密终不好。疏朗亦无凶。

    充宫属肺金。更多我不惊。若还无空地。胸背反相因。

    耳纹看法一见吉凶皆知

    耳文图 歌曰耳后筋纹淡淡红。疏疏磊磊决无凶。若然紫黑青白色。任是轩岐枉费功。

    耳后红筋赤一条。又无枝叶上面高。将来必主心经痘。头面若稀不必忧。

    耳边紫黑鱼刺形。纷纷却向里边行。将来必主肝经痘。满身斑黑八朝冥。

    耳后苍筋痘主稀。头大尾尖人不知。将来必主脾经痘。向外排行疏更奇。

    耳后淡白乱如麻。纷纷俱往外头爬。将来必主脾经痘。形如蚕种七朝嗟。

    痘。疹忌触十四款。

    腋下狐臭气。沟渠浊恶气。房中淫液气。妇人经候气。诸般白腥气。酒醉荤腥气。硫黄毒药

    治痘总论秘诀

    痘之发与杂症不同。杂症只在一经。痘则五脏之症俱见。古云似伤寒者。亦大概言也。

    寒由外入。痘自里出。故恶寒无汗。头痛脊强。左额青纹。面色惨而不舒。此伤寒之所有。而痘症之所无也。两眼含泪。臭气出粗。睡中微惊。耳纹现。恶热不恶寒。此痘症之所有。而伤寒之所无也。五脏症已详。

    凡初热时。睡中微悸。鼻气出粗斯二者仅可作痘症验有云。中指独冷。耳尻冷等说不必信。

    痘者豆也。肖其形则生。不肖其形则死。形之不肖。元神竭矣。尖圆而凸。周净而耸。

    形之有神者也。如麸如沸。如疹如疥如蚕种。如蛇皮。如蚊迹。如蚤斑。如汤泡。如火刺形之无神者也。形而无神。可冀生乎。至如色也。欲如春花之在露。不欲如秋草之经霜。红白两分。明润光活。色之有彩者也。如腻粉。如枯骨。如红米饭。如猪肝色。色之无彩者也形不有神。色不现形。生意可知矣。呜呼神彩。其生死之门户也。

    凡看痘。先看元气。痘儿元气。非有非无唯心领意会耳。已如形色初善。而终变恶者。元气内竭也。形色初恶。而终归善者。元气内强也。元气本也。形色末也。故善者必求本。

    人知痘藉气血。不知痘之所藉。尤有超于气血者。元气是也。盖元气盛则气血流通而领遂。

    有负戴并行祛毒。痘必应期而开落。元气一亏则在外者内不续。在内者外不固。毒肆妄行。

    或出或入。而为外剥内攻矣。调养真元。补益气血。诚治痘完策。不得已而欲攻。他症中病即已。经曰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夫包血成圆者气也。气能拘血制毒。则痘窠必圆。尖而周净。附气成晕者血也。血能附气制毒。则痘晕必光明而红活。顶陷者气之虚。塌陷者气之离。晕枯者血之虚。根散者血之离。

    圆也。晕也。气血之所为也。而所以成圆成晕者。气血不得专主也。

    根窠者。血之晕。脓者血之腐。故六日之前。专看根窠。无根窠。必不贯脓。六日以后。专看脓色。无脓色。必难收靥。此理也势也。

    无形者。根据有形。有形者。附无形。互相根据附。固天地之道。亦气血之道也。气之离。不由血之散乎。故自气血交后。常观根窠为凭准。粗紧红活。生意沛然。若微细而不现不敛。

    且黯淡。则气将飞去。而必不克制毒矣。是故内攻根散者死。内攻而根血犹附。非毒作楚。

    必三因致之。顶白根红。气血分也。在四五日间不分。则后必作痒。顶冲根附。气血交也。

    在六七日不交。则后必有变。至是而根白地清。起势勃勃。可不药而愈。若深红壮热。疔将作也。四日用清。六日用补。乃治常痘绳厘。

    气血有常。而不能盈于常。而能自亏于常。然亦有盈者。何也。毒壅于气。火搏于血耳。斑者血有余也。泡者气多甚也。经曰。邪气甚则实。精真气夺则虚。

    凡形色大恶。气血不交。浆不成似为死症若精神爽朗。便食如故。而天庭上有一二颗悦目者。犹可发毒。作臭烂而愈何者。毒在外不在内故也。

    毒停肌肉则发肿。毒滞皮肤则作臭。肌肉阳明主之属土。皮肤太阴主之属金。痈肿土象。腥臭象金。亦各从其类也。

    书谓红斑生。紫斑者死。黑斑。蓝斑。百不救一。亦有红死。而紫斑。蓝斑。得生者。

    斑血热也。失于解利则发斑。恶痘斑出。热所必然。无论颜色。

    但天庭疏朗。形色善而斑出。又当别论。昔一斑症。诸医莫治。召予视之。已七日矣。斑分上中下。上红斑。中紫斑。下青斑。视其痘则绽凸疏朗。内含清水。色虽黑黯。而精神爽健。视唇舌则多苔燥。予曰。失解故也。进以清凉自愈。后果然由是。书不可拘也。察形色。

    验唇舌。是准疔之结也。亦热毒壅甚。失于解利。内不能入而结。随道空隙之所。恶痘疔结。逆转为顺矣。但结前后心者死。结耳门喉下者死。辨疔有法。慎无以黑毒作疔。黑痘犹痘也。疔则陷入肉中。形如螺盖捏之有核。割不知痛。其白根或长寸许。医多误认靥后疔烂。

    生肌散治之。

    痘之所恃者。血为养而气为充也。故眼鼻必欲封合。眼合则神不驰。鼻封则气不逐。神气内荣。而毒不为制伏者鲜矣。抑又有微甚。塞而有涕。美之征也。鼻塞而窍外干黑者死。封而有泪生之兆也。眼封而沿眶涂煤者死。眼封当在五六日间。若未肿过而封后必有眼疾。痘少者不封。或封而才靥即退。

    气血之分。犹清浊之本乎上下也。气血之交。犹阴阳之互为根据附也。当分不分。毒结之。当交不交。毒隔之。知升阳散郁。何不分之患。知清热解毒。何不交之患。痘之形症有四。曰毒壅曰血热。曰气虚。曰血虚。又虚实有四。表里虚实是也。见点稠密。形不尖耸。色惨黯。而皮间欲出不出。此毒壅也。见点深红而渐变紫黑夹疹夹斑血热也。顶陷皮薄。平塌不振喘促。面浮。皮毛焦。肌肤痛。表实也。精神困倦。唇舌淡白。曰里虚。狂乱气甚。渴饮善食。唇燥而舌见黄白苔者。里实也。毒壅也。血热也。同为表里之实。血虚也。气虚也。同为表里之虚。此又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壅者疏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平调之。明此八者。思过半矣。虽然辨寒热虚实。尤当用舌作纲领。

    大都症候相似。气运使然也。彼与此一般症状无殊。非气运而何。故干涸者。火郁胜。

    吐泻而肉肿者。土郁胜。枯燥喘促。金郁胜。彼此凝伏。水郁胜。郁而不出。木郁胜。火则清之。土则平之。金则润之。水则温之。木则发之。书云。责之于症。求之于经。其此之谓乎。

    谅形体用药。上工也。小儿脏腑。易虚易实。体实剂过。犹为之损。况弱乎。凡痘极光泽。

    极荣灌。至回谢日。而忽变逆。谁之咎欤。形体素虚。理宜补益。不察而爱行攻劫。使人元气一驱而出。外虽荣灌。内实耗蠹。欲不死者得乎。谅形体者。非泥于形。而审形。形之神也。痘陷有五。有白陷。有红陷。有灰陷。有紫陷。有黑陷。皆责气虚。而后人责以用补误矣。彼之论陷。有深究其源。唇舌滋润。身不壮热。唯痘色迁变而陷。故责以气虚。若唇燥舌苔。壮热燎人。焦紫其色。而凹陷不起。果虚乎。抑毒耶。妄执补益。犹按图索骥耳。

    予治陷不然。有外实则解之。有内实则清之下之。内外无症。则平剂以调之。不惟治陷。即始终亦然。药随舌转。症由舌痊。呜呼。舌之功大矣哉。

    舌通五内。人知之而莫之用。不由指示。临局必迷。熟知此乃用药枢纽也。药有寒者。

    凉者。温者。热者。令之枢纽在手。则纵横颠倒。一自我出。而是非。而利害。皆置勿论。且易虚易实。小儿也。使无定见而谓不枉人命。吾未知前信。

    治痘有四。节次务要不紊。紊则气血颠倒。火毒肆虐。而诸症蜂作矣。故惊者。狂者。

    吐者。泻者。斑者。疹者。腰疼腹痛者。肉肿痘不肿者。水呛错喉者。皆当发不发。毒郁三焦。停滞气道也。焦紫者。枯黑者。渴者。燥者。发疔毒者。胃烂口臭者。皆当清不清。阳明内热所致。当补不补。则为白陷。为泄泻。为痒塌。为倒靥。

    外剥内攻。中气虚也。当渗泄不渗泄。则反壮热。或少食。或泻不止。或肌肉作疰疖而疤烂。

    何者。脾湿内淫也。标离而异。本合而同。药当其节。变症息矣。不应四法。必三因乘之。

    六气外袭。为外因。惊恐内动。为内因。调摄失宜。为不内外因。四法正也。三因奇也。奇正互用。两得之矣。

    治痘症。不治杂症。万古秘论也。杂症有日。痘症止两七耳。且痘中之症。缘失治而作。今犹治症不治痘。将症愈甚。而痘愈惫矣。

    治痘总论秘诀

    发热三日诀

    夫痘不热不发。犹五谷之不热不结。身有热也。乃毒与时气相触而动内传百脉外注皮肤。痘未见而先兆。此乃必至者。但热有轻重。毒轻则热轻。毒重则热重。又有热五六日出者。有热一日即出者。太过则正不胜邪。愆期则气血凝滞。唯三四日身凉痘出为正。凡发热肌肤温平潮润。唇舌滋洁无苔。声音清亮。睡中微惊。便食如故。或少食贪睡。皆吉兆也。重则反是。一发热。即唇裂。舌坑。烦燥。狂乱。口渴。恶寒。两耳灼热。两睛红。二便结方内加玄明粉。或千□马下之。恶热者单下。以苔为增减。不可拘在初热当发之说。此亦百中一二。又毋执以为常。如唇舌滋润。虽见恶症。切不可妄下损人。

    发热时。腹疼腰痛。四肢酸痛。皆重症。若表过痛止者吉痛加甚者凶。

    发热吐泻。切不可行止法。惟吐泻酸臭。可加消导药佐之。是伤食也。惊发痘前者吉。

    何也。由惊阳症。痘属阴。阳被阴冲。则壅遏之。患息。故吉。照前加减治之。母服惊药。误服而冰其毒。酿害匪浅。亦有惊即死。此必中恶。

    发热时。谵语颠狂。见神见鬼。躁乱不宁。是热甚失表。外邪内毒。两相搏激也。重发之则愈。舌见黄苔。非下不可。

    凡脏腑郁毒。非微汗则不解。故一发热。必用汗药也。身热四五日不退者。知毒犹在内。务要热退为佳。

    身热四五日不退。痘影焦紫。郁郁不出。此必寒气外郁。闭塞鬼门也。令服惊蛰丸。发出臭汗。则热自退。痘自出也。

    一发热。头面中有大痘数点。余不出。复不除热。此名曰报痘。急用银针剔破。不去则领败正气。为留连之祸。

    初发热。即头温足冷。不渴。大便溏。面 白。或泻痢清谷呕食不化。虚症也。

    凡热时灯照。肉内有隐隐紫红块者重面红唇白亦重。再加形色不善。死必矣。九窍流血者死。目闭无魂。舌墨声嗄。胸高而凸。掌文出血。皆死症不治。

    治痘总论秘诀

    见点三日诀

    见点三日。死生判矣。断于此时。方称高列。关窍。唯面部为吃紧。面者。诸会之首。

    天庭印堂。尤面部最紧要者。天庭为看痘把柄。何者。元神所归也。元神者。元气也。小儿出痘。不过气血毒三字。气血又元气所统也。元气胜毒。开落应期。毒胜元气。内攻外剥。毒既胜矣。又安望元气之复胜哉。故此处先见。先起。先贯。先靥。密而痒。惨而黯。皆死症也。毒从虚发。信矣哉。

    凡见点磊落。摸得碍手。色润泽。眼部以下先见身热渐退。吉症也。磊落碍手。稀而有神者也。色润泽。谓有彩也。天庭后见。元气固也。反是者逆。

    痘初出时。三五相连者。后必密。单见者稀。毒之浅深。于此预见矣。

    形属气。色属血。两者均可验吉凶。决生死。人何专言血。而不及气。气无形难知。血有色易见。故见点三日。色如猪肝者死。如红米饭者死。如洗过旧红 者太重虽然面部上有数十颗有神彩者。亦可救活。不虑形恶。虑无神。不虑色恶。虑无彩。神绽而凸。彩润而明。恶痘中。见有一二红活可爱。虽凶亦吉。何者元气犹存也。大都自眉以上。几点悦目可爱。又不琐屑。又不歪斜。虽遍体稠密。杂症百出。终不至于死。悦目二字。即予笔舌难尽罄。在学人意会。

    见点头焦。面色或紫者。血分毒炽也。满天秋治之。唇燥舌苔。热见愁。黄苔起者。千里马。盖焦紫虽血热。而未必不由内热也。审之以舌。药斯当矣。

    见点白如水珠者重。若稀疏不密。其人平素色黄。而兼痘起发。气至而血不至也。当与散火。倘神不内宁。痘日增多。头尖作 。子形。毒太甚也。恐非药可愈矣。若见点色白。不红不可便作虚治。白而无神。唇舌淡白。或吐或泻。虚症也。若白而起 色。唇舌赤红。非虚也。是伏火痘也。三日后必渐变红紫。倘作虚治。其误人不浅。见点脚米冷者。不必虑。气未下行也。

    见点两日。而大便尚秘。舌上无苔。知是血燥。非毒壅也。急行清解。枳壳。玄明粉治之。恐贯时。咽痛作泻而不起。方内归芎宜倍用。

    初见时。大小不一。有色点如痱者。曰夹疹。救苦丹治之。又一等琐屑红点隐隐肉间。

    曰夹痧。治亦同前。丹症亦然。但有此症。必正痘悦目可爱。方为痧疹之夹。不然皆痘也。识者详辨之。

    又有痘出数颗。而夹疹遍身。圆净疏朗。颜色红活。现两日而尽没。众医莫不惊愕。予曰疹也。非痘也。痘没必闷乱烦燥。此则宁静。且正痘依然。予故知其为疹也。治以平剂。后渐愈。未没特亦难辨焉。

    点见身热。毒未尽也。但所感不同。有寒气外郁者。有热毒内郁者。两者均且散之。救苦丹是其治也。内郁黄苔。加千里马。其色渐焦紫。隐隐不出。而身热壮盛。或肌肤肿亮。再加赛春雷发之。

    见点自汗。有生者有死者。丹溪谓自汗无妨。指形色善者言也。若汗出而形色日变必死。不可不辨但治症。不须以此虑。虚症也。又须看舌用药。

    凡痘出不快须审时令药之。冬则寒郁。主赛春雷。夏则热郁。主满天秋。然亦有虚实之别。唇舌滋润无苔。当从虚治。

    一见点色白。不甚起发。唇舌淡白。或吐或泻。或腹膨。或自汗。肢冷神气怯弱。表里虚也。治从虚例。

    一见点。在脐。在肛门。四围成堆者。皆重症。

    一出数点。即发数粒山根上者重。才出而声遂变。或焦。或哑者。尤重。

    痘出数点。而面目即光亮如爪。口中气臭。勃勃冲人。其死甚速。后必发斑。吐血而死一见点先于眉上。或两太阳出数粒。突起光亮。少顷即没。此赋痘也必死。

    又有初出爱人。皮薄光亮。一两日即大长。是未至而至。疠气使然也。后必变痒塌而死认为顺症。则医杀之诮。断乎难免。

    凡患诸疮毒未愈。或疮毒新愈。而见点于此者重。此阳毒也。但疮不干红。虽重决不死谓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指险症也。至见点如蛇皮。如蚕种。蚊迹。蚤斑。汤泡。火刺。青黑蓝斑。身如被杖。发斑。而唇肿。口臭。琐项。蒙头。断腰。无根。

    色粉白如枯骨。胸高气喘。七孔流血。面斜视如橘皮。形色不正而惊狂。并腰疼腹痛不止。可为乎。不可为乎。

    凡谓断腰无根。必诸痘形色不善。如形色圆泽。即腰脚无痘何妨。

    治痘总论秘诀

    起胀三日诀

    曰起胀。是点已定。毒瓦斯尽出时也。本乎上者上之。本乎下者下之。气血定位。毒被制伏成脓矣。若白不泛顶。红不敛窠。气血毒泯而为一。元气弱也。苟能察形色。验唇舌。如转柁回流。一持而正。后 如破竹矣。

    凡痘三日。先见者先起胀。后见者后起胀。根红顶白。面与目渐浮肿。鼻塞流涕。口角涎出。而眼蒙不欲开。顺候也。即不然而两腮间。有一二起胀悦目。顶白根红。亦顺候也。

    凡起胀时。色焦紫者。毒甚也。形大皮薄。而起皱纹者。毒甚气虚也。满顶红者。血滞也。

    滞者活之。焦者清之。气虚毒甚。补而兼解散之。但面部有一二悦目可爱。用药当节。则枯者润。薄者浓。而生意自勃勃矣。

    起胀时。诸痘未起。而其中先有起虚大。色如黄金者名曰贼胀痘。痘至五日。而内外症平。

    宜该起发退红。若不起发。不退红。正气虚也。方内倍人参。加黄 。古人以此为唤浆法。

    当起胀时。有一等光活可爱。娇嫩艳观。手捺之则破。灯照如琉璃。此假胀。又名空欢喜。急救表。或可幸治。迟则必痒塌而死。

    又四日起大驶。亦非吉兆。何者。表虚毒甚也。七日后肿退。倒靥。皆此之变。遇此须分虚实预防之。

    又有一等。至五日而即带黄色。假浆也。不信请以神彩办之。有神有彩者。为真浆。此则无也。或补或泻。唯舌是准。

    起胀时。痘上有小孔。不黑不白。曰蛀痘。用保元汤。加丁桂服之。其孔一密。其痘自起。

    痘出五六日眼不封鼻不塞而大孔时下气者。逆也。轻痘无妨。

    大都痘出五六日。气血不分。颜色焦紫。面红肿如瓜。而痘伏。或犹烟云罩定。或舌白至唇。湿处者曰内溃。或遍身发紫泡。或闷乱不宁。叫哭不已。腰腹犹痛。皆死症也。虽然亦有形。色本善。调理失宜而然者。又有误饵汤药而致者。

    治痘总论秘诀

    贯脓三日诀

    痘出七日。阴中之阳。尽付于外。内则空虚。如釜中甑内之气。妙不可言。阳起一分阴亦长一分。故其浆也。则宜渐而黄。根下血晕。亦宜渐而紧。如线围定。不铺散。不灰黯。昼夜痛楚。饮食倍常。大便少。身微热。吉症也。反是者逆。至是欲决生死。唯视血晕聚散。脓色真伪耳。真者宝色烨烨。手捏粘丝。伪则土黄也。聚者气拘血而化毒也。散则气虚散。而真气将竭。血晕全无者死。脓者。毒所化也。诀曰。六日以后专看脓色。故脓有者生。无脓者死。使或有或无而脚根不红。或连肉灰红。作痒烦燥。目闭后开。作泻干呕。不食少睡。

    气虚不能拘血化毒也急峻补之。倘此时尚见黑苔有刺。生意绝矣。不唯不容补。即补之何益。浆行七日肿要过颈。浆要过胸。肿者。毒外出也言过胸者从上下也。至yang物亦要贯。乃宗筋之会也。两脚不贯不妨。又两臂亦宜满。不然临收时必不食而生他变。手臂脾所主也。

    痘出七日或大泻者。气陷也。急补涩之。若浆色正而根血一线。紧紧绕定。虽泻无妨。

    浆色不正。血不敛。毒在内也。七日毒尚在。如命何。

    若正痘依然根晕红活。精神饮食清健而泻。此阳症也。不妨。但看舌。用兼止之药而愈至八九日。浆行似足。忽眼开而陷。毒内攻也。内攻者必闷乱烦燥。根晕飞散。若无是而唇舌洁净。方内加桂附治之。唇燥舌赤。内加连芩解毒治之。

    有一等。至八日充灌饱满。扑摸不破。而剔破无脓。毒陷伏也。不可作顺痘误人。服赛春雷。是正法也。若数服而犹硬无脓。根晕不活。生意可知矣然此必神不内宁。若神宁痘少不必药治。

    贯脓时作痒。十常六七。并准以唇舌药之。但爬破成坑者。或干而无水者皆不治。

    痘行浆作痛。火热也。亦吉兆也。丹溪曰。诸痛为实。是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