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素问悬解最新章节!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一卷 养生

    《素问》

    林亿新校正云:按,王冰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巳云:《素问》论病精辩。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有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上古天真论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

    杨上善云: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视听八达之外。】

    宋本八达作八远。王冰注云:虽远际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吾必尽知之。

    四气调神论

    【故身无苛病。】

    苛,宋本作奇。

    金匮真言论

    【入通于心,开窍于舌。】

    宋本及他本皆作开窍于耳。王冰注云: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按,《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下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则正当作舌。

    生气通天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王冰注云:亟,数也。

    阴阳应象论

    【燥伤皮毛,热胜燥。】

    宋本及他本皆作热伤皮毛,寒胜热。新校正云:按《太素》作燥伤皮毛,热胜燥。黄氏本此。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二卷

    十二脏相使论至宣明五气论脏象,经脉别论以下论脉法。

    脏气法时论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新校正云:按孙思邈云: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精顺五气以为灵也,若食气相恶,则伤精也,形受五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调,则损形也。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命,气味温补以存精形,此之谓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

    宣明五气

    【下焦溢为水。】

    黄氏作下焦为嗌为水。宋本作下焦溢为水。王冰注云: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不泻,则溢而为水。按《说文》:溢,器满也,嗌,咽也,为嗌与下焦不合。溢为水,犹言满而为水也,与下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文义亦正相属。此必传写时因上文为哕为泄,皆连叠成文,遂误多为字,而又讹溢为嗌也。今依宋本改之。

    三部九候论

    【下部天,足厥阴也。】

    王冰注云:谓肝脉也,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女子取太冲,在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是。视黄注为详。

    脉要精微论

    【浑浑革革,至如涌泉,弊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此盖从《甲乙经》而正之。旧本皆作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又如三部九候论:以通其气,旧作以见通之,亦从《甲乙经》而正之也。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三卷

    玉机真脏论

    【太过则令人善怒。】

    怒,旧本皆作忘。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木太过,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则忘当作怒。

    【如乌之喙者。】

    新校正云:平人气象论云,如乌之喙。又,别本喙作啄。

    【十日之内死。】

    日,旧本皆作月。王冰注云:期三百日内死,按日当作月。

    【真脏来见。】

    旧本皆作来见。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真脏未见,来字当作未字之误也。

    【若人一呼五六至。】

    呼,旧本皆作息。新校正云:按人一息脉五六至,何得为死?必息字误,息当作呼。

    通评虚实论

    【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此少一气字,多一上字。王注言尺寸脉俱虚,则不兼气虚也。详前热病,气热脉满为重实,此脉虚气虚为重虚,是脉与气俱实为重实,俱虚为重虚,不但尺寸俱虚为重虚也。

    【实而涩则死。】

    涩,旧本皆作逆。王冰注云:逆谓涩也。

    【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新校正云:按《太素》无手字。杨上善云:足温气下,故生,足寒气不下者,逆而致死。

    诊要经终论

    足太阳气绝一段,旧误在三部九候论。新校正云:按诊要经终论载三阳三阴脉终之证,此独纪足太阳气绝一证,余应阙文也。

    玉版论要

    【阴用反作。】

    旧本作阴阳反他。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反作。王冰注云:反谓反复,作谓作务,反复作务,则病如是。

    阴阳别论

    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林亿以别本作四日而生,全元起作四日而已,疑原本作死为非。按,下文云死不治,是统举上文而言,林误。

    【为偏枯痿易。】

    王冰注云:三阴不足,则为偏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

    【二阳俱搏,其病温。】

    按,宋本作其气滥。

    大奇论

    【肺雍肝雍肾雍。】

    新校正云:详肺雍肝雍肾雍,《甲乙经》皆作痈。按,痈作雍,古假借字也。

    【肾雍,胠下至少腹满。】

    胠下,旧本作脚下。按,《甲乙经》脚下作胠下,脚当作胠,不得言脚下至少腹也。

    【脉至如悬雍。】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悬雍作悬离。元起注云:悬离者,言脉与肉不相得也。

    【脉至如颓土之状。】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颓土作委土。

    【脉涩而鼓。】

    林亿本涩作塞。脉塞而鼓,谓才见不行,旋复去也。

    【行立常听。】

    王冰注云:小肠之脉,上入耳中。故常听也。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四卷

    阴阳离合论

    【太阳根起于至阴。】

    王冰注云:至阴,穴名,在足小指。黄注谓足大指。考至阴之穴,实在足小指外侧,黄注当是传写之讹。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新校正云:按《九墟》: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关折则肉节颓缓,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阳。阖折则气无所止息,悸病起,故悸者,皆取之阳明。枢折则骨摇而不能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甲乙经》同。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新校正云:按《九墟》:关折则仓廪无所输,隔洞,隔洞者,取之太阴。阖折则气施而善悲,悲者,取之厥阴。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甲乙经》同。

    血气形志

    【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

    旧本甘作百。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咽嗌作困竭,百药作甘药。

    太阴阳明论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以募相逆。杨上善云:脾阴胃阳,脾内胃外,其性各异,故相逆也。

    脉解

    【所谓甚则狂癫疾者。】

    癫,旧本作巅。王冰注云:以其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故狂巅疾也。按下文阳尽在上,则巅疾之说较长。黄氏盖因《灵枢·经脉》文而改之,亦确有所据。

    阳明脉解

    【其脉血气盛。】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脉作肌。

    皮部论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

    王冰注云:蜚,生化也,害,杀气也,杀气行则生化弭,故曰害蜚。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

    王冰注云:枢谓枢要,持谓执持。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

    王冰注云:关司外动,以静镇为事,如枢之运,则气和平也。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

    王冰注云:儒,顺也,守要而顺阴阳开阖之用也。新校正云:《甲乙经》儒作檽。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

    王冰注云:心主脉,入腋下,气不和则妨害肩腋之动运。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

    王冰注云:关闭垫类,使顺行藏。新校正云:《甲乙经》蛰作扶。

    气府论

    【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

    黄注:神阙、气海二穴。王冰注:神阙作脐中,气海作脖脥。按:神阙,一名气舍,当脐中,气海,一名脖脥。

    【挟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

    黄注: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五穴。王冰注:中注同,下四穴作髓府、胞门、阴关、下极。按:四满,一名髓府,气穴,一名胞门,大赫,一名阴关,横骨,一名下极。

    水热穴论

    【肾街十穴。】

    黄注作气冲、归来、水道、大巨、五陵。王冰注:气冲作气街,五陵作外陵。按,气街亦名气冲,外陵作五陵未详。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五卷 病论

    风论

    【使人佚凓而不能食。】

    新校正云:详佚凓,全元起本作失味,《甲乙经》作解(亻亦)。

    痹论

    【阳遭阴,故为热。】

    王本作故为痹热。新校正云:遭,《甲乙经》作乘。

    【寒则急。】

    旧本急皆作虫。王冰注云:谓皮中如虫行。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虫作急。

    痿论

    【各以其时受气。】

    旧本作各以其时受月。王冰注云:谓受气时月也。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脾王戊己,肺王庚辛,肾王壬癸,皆王气法也。时受月,则正谓五常受气月也。

    厥论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王冰注云:宗筋挟脐,下合于阴器,故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厥阴者,众筋之所聚。全元起云:前阴者,厥阴也,与王注义异,亦是一说。

    疟论

    【夫痎疟皆生于风。】

    按《说文》痎,二日一发疟也。颜之推云:两日一发之疟,今北方犹呼痎疟。

    【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经》、《太素》并同。按王冰注云:项以下至尾骶,凡二十四节,故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也,与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不同,当从王冰本为是。按《灵枢·贼风》作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内。全、杨、皇甫诸家其说本此,然王说为长。

    校余偶识 清·冯承熙撰 第六卷

    【举痛论至本病论皆病论,汤液醪醴论以下皆治论。】

    气厥论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气不行作营卫不行。

    【惊则心无所依。】

    依,宋本及他本皆作倚。

    【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

    脾,旧本作肝。王冰注云:肝藏血,然寒入则阳气不散,阳气不散则血聚气涩,故为痈肿,又为少气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肾移寒于脾。元起注云:肾伤于寒而传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则结为坚,坚化为脓,故为痈也。血伤气少,故曰少气。《甲乙经》亦作移寒于脾。王因误本,遂解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

    【水之状也。】

    宋本状作病。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水之病也作治主肺者。

    【脾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宋本作胞移热于膀胱。王注云:膀胱为津液之府,胞为受纳之司,故热入膀胱,胞中外热,阴络内溢,故不得小便而溺血也。《正理论》曰:热在下焦则溺血,此之谓也。

    腹中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