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悟真直指最新章节!

,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了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且虚空,岂有得失能豫。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余。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凭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余。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眼前业业尘尘,尘业非同非异。

    见此尘尘业业,个个释迦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

    心迷即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

    本为诸法皆妄,故令离尽诸相。

    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

    若要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

    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

    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

    断常纤尘有染,却与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尽被尘爱染习。

    只为贪着情多,常生胎卵化湿。

    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

    直饶儿女妻妾,又与他人何别。

    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

    万法一时无着,说甚地狱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

    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

    观音三十二应,我亦当从中证。

    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

    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

    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是白。

    有时自歌自笑,旁人道我神少。

    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

    更若见我谈空,恰似浑沦吞枣。

    此法惟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

    兼有修禅上人,只学斗口合唇。

    夸我问答敏急,却原不识主人。

    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

    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

    更逞己握灵珠,转於人我难除。

    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

    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

    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

    乃是愚迷钝根,邪见业重为因。

    若向此生不悟,后世争免沉沦。

    此歌百余言,只是"如来禅性如水,体净风波自止,兴居湛然常清,不独坐时方是"四句之义。盖如来禅性,其体至净,其清如水,不起风波,不染尘垢,或兴或居,皆是这个,不独坐时方定。苦以坐为禅,不是真禅,乃是寂灭顽空之禅,算不得如来禅性。夫真禅之禅,定慧兼该,妙用无穷,心法两忘,离尽诸相,庄严佛土,平等行慈,和光混俗,在尘出尘,处世离世,不禅而禅,不定而定。彼一切静坐取证,与夫闭口合唇,不识主人之野狐,禅昧了惺,惺使糊涂,岂知有灵源妙觉真禅之性乎?

    读雪窦禅师祖英集歌

    漕溪一水分千派,照古澄今无滞碍。

    近来学者不穷源,妄指蹄洼为大海。

    雪窦老师达真趣,大震雷音椎法鼓。

    狮王哮吼出窟来,百兽千邪皆恐惧。

    或歌诗,或语句,叮咛指引迷人路。

    言辞磊落意尚深,击玉敲金响千古。

    争奈迷人逐境留,却作言相寻名数。

    真如宝相本无言,无下无高无有边。

    非色非空非二体,十方尘刹一轮圆。

    正定何曾分语默,取不得兮舍不得。

    但於诸相不留心,即是如来真执则。

    为除妄想将真对,妄若不生真亦晦。

    能知真妄两俱非,方得真心无挂碍。

    无挂碍兮能自在,一悟顿消历劫罪。

    不施功力证菩提,从此永离生死海。

    吾师近而言语畅,留在世间为榜样。

    昨宵被我唤将来,把鼻孔穿放杖上。

    问他第一义何如,却道有言皆是谤。

    此歌虽是赞美祖英集,其实传说真如相。其中所云,"但于诸相不留心,即是如来真执则。"二句已该集中大意。夫不留心即无心,无心则真妄不生。真妄不生则无挂碍,无挂碍则得自在,得自在则真实相常存,永离生死之海矣。"昨宵被我唤将来,把鼻孔穿放杖上"之句,此又仙翁言外之意。学者试思唤将来,唤的何物?穿鼻孔又是何事?所谓唤将来者,即唤真如实相之性也。穿鼻孔者,即穿非色非空之心也。悟的此性,知的此心,拄杖在手,上拄天,下拄地,无背无面,圆陀陀,光灼灼,净裸裸,赤洒洒,即是西来第一义,再说甚的。

    戒定慧解

    夫戒定慧者,乃法中之妙用也。佛祖虽尝有言,而未达者有所执。今略而言之,庶资开悟。然其心境两忘,一念不动曰戒;觉性圆明,内外茔澈曰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曰慧。此三者相须而成,互为体用。三者未尝斯须相离也。犹如日假光而能照,光假照以能明。非光则不能照,非照则不能明。原其戒定慧者,本乎一性;光照明者,本乎一日;一尚非一,三复何三?三一俱忘,湛然清净。

    仙翁此解已入戒定慧三昧,其言简,其意显。学者若能行持,可以直登彼岸。然仙翁语意虽显,犹恐学人识见不大,力量不及,未能趋行悟元。今再下一注脚,为仙翁接引方来,使其由浅入深,自卑登高,庶乎能之。

    夫戒者,对景忘情,诸尘不染之谓也。定者,至诚无妄,不动不移之谓也。慧者,随事变通,不偏不倚之谓也。能戒能定能慧,三者相须,由勉强而归自然,浑然而成一性,归于不识不知清净地位矣。其实到清净时,一性且不是,何有戒定慧之三事?故曰三-俱忘,湛然清净。若来到清净之时,三者之所必用,巳到清净之时,三者亦自浑化。三一不忘,犹不是清净禅定。颂中所云:"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湛更不要。"本为心法皆忘,故令离尽诸相。即此三一俱忘,法然清净之意欤。

    西江月(十二首)

    其一

    妄相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前后。

    悟即刹那成佛,迷兮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本源自性,即是佛性。佛性,也无妄想,也无真如。只因世人有迷有悟,所以有妄想真如之名。迷自性,即生妄想;悟自性,即归真如。悟真如而刹那成佛,生妄想而万劫沦流。妄想真如,只在迷悟之间。若不悟而强灭,妄想希求真如,如何得见真如?落句曰"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可以了了。

    其二

    本是无生无灭,强求生灭区分。只如罪福亦无根,妙体何曾增损?

    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昏。今朝磨莹照乾坤,万象昭然难隐。

    本来真如佛性,无生无灭,亦无可增,亦无可损。因其诸尘染着,有生有灭,犹如明镜蒙昏耳。若能一朝磨去积垢旧染,仍是圆明无亏之物。以之照乾坤,万象昭然难隐,有何生之灭之乎?

    其三

    我性入诸佛性,诸方佛性皆然。亭亭寒影照寒泉,一月千潭普现。

    小即毫毛莫识,大时遍满三千。高低不约信方圆,说甚长短深浅。

    我性佛性,万国九州,诸方人类之性,无有两样,处圣不增,处凡不减,如一轮明月,千潭普现。此性也可小可大,可高可低,可方可圆,可浅可深,可长可短。不落大小高低方圆长短深浅之迹。但百姓日用而不知之耳。

    其四

    法法法原无法,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如来说法,实无法也;如来谈空,实非空也。无法之法,是谓真法;不空之空,是谓真空。真法真空,静喧语默,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已。有何法可说、何空可谈乎?若强说法,强谈空者,犹如梦里说梦,岂知真法真空之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动,是"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乎?有用用中无用,法本于空也;无功功里施功,空中有法也。法本空,空有法,不实不虚,不有不无,圆明不昧,久自脱化,如果生枝上,自有成熟之日。即此便是修佛性真种,再不必问如何修种也。

    其五

    善恶一时忘念,荣枯都不关心。晦明隐显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

    神静湛然常寂,不妨坐卧歌吟。一池秋水碧仍深,风动莫惊尽恁。

    词中大意,只是神静湛然常寂,不妨坐卧歌吟,二句可以了了。盖神-静,而善恶荣枯,晦明隐显浮沉,皆不入心。随缘度日,坐卧歌吟,逍遥自在,无思无虑,如一池秋水,碧而且深。虽有风吹,而无波浪,有何烦恐惊恐乎?

    其六

    对境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色空明暗本来齐,真妄休分两体。

    悟即便明净土,更无天竺漕溪。谁言极乐在天西,了即弥陀出世。

    如来本性,原是圆陀陀、光灼灼、净裸裸、赤洒洒的。不色不空,不明不暗,不真不妄。悟之者立地成佛,何须对镜强灭尘情乎?因其人多不悟,诺佛菩萨,假名权立菩提,使人由渐归顿,以证佛果耳。菩提者华言正道,言返邪归正,渐次有悟也。

    其七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法自通照没吾伊,念念不须寻觅。

    见是何尝见是,闻非未必闻非。从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人我众生寿者,彼此高低,吾伊见闻是非,皆是假相。能于此等处,一概通照看的破了,付于不知,生也如是,死也如是,生可也,死可也,生死无碍.自然了却生死矣。

    其八

    住相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

    争似无为实相,还元返朴归淳。境忘情尽任天真,以证无生法忍。

    无相之相,即是实相。实相不从住相,修行布施,果报中成,乃从返朴归淳;境忘情尽中生。识得实相,一动一静,俱是天真,自获无生法忍矣。《楞严经》曰:"是人即获无生法忍。"疏云真如,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忍。

    其九

    鱼兔若还入手,自然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遗弃。

    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语成非。虽然四句属无为,此等仍须脱离。

    筌所以捕鱼,得鱼可以忘筌;蹄所以捕兔,得免可以忘蹄。筏所以渡河,过河可以弃筏;梯所以上高,已高可以弃梯。比之言语,所以辨理,理悟可以忘言。然忘筌蹄弃筏梯四句,虽是教人悟的真性,本属无为,亦不可以空空无为,即便了事。若只空空无为,如何得到真如妙觉之地。必须将此无为脱离,方能深造自得。

    其十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且接群迷。断常知见及提携,方便指归实际。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济。

    佛法以悟性为先,非悟了便空空无事。须要将这个空性,归于实处,方是真正佛性。故曰"悟了莫求寂灭,随缘且接群迷。接群迷正所以行方便立功行耳。五眼者,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也。三身者,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是也。四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是也。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万行者,一切方便功德是也。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内外兼修,真如本性,愈炼愈明。如一颗摩尼宝珠,光辉照耀,通幽达明,利物利己,永为有用之物,岂仅-空而已乎?

    十一

    我见时人说性,只夸口急酬机。及逢境界转痴迷,又与愚人何异。

    说的便须行的,方名言行无亏。能将慧剑斩摩尼,此号如来正智。

    此词重在"能将慧剑斩摩尼,此号如来正智"二句。如来正智,无处不通,即慧剑也。因其正智能以除妄归诚,故号慧剑;因其正智圆明不昧,无时不在,故号摩尼。斩摩尼非断绝之谓,乃采取之义,不使光辉外用耳。以体言则为摩尼,以用言则为慧剑。慧剑摩尼正智,总是一个,不是三物。这个正智,不是口说成的,须要身体力行度炼出来,方为得真。若身不能行,只图口说,机锋应便,以为见性,及至逢境遇事,即便昏迷,济得甚事?故曰"能将慧剑斩摩尼,此号如来正智"言。言行无亏者,方是正智;口急酬应者,不是正智也。

    十二

    欲了无生妙道,莫非自见真心。真身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

    此道非无非有,非中亦莫求寻。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见了真心,即是妙道,再不必别处寻妙道。夫真心不染不着,不动不摇,无相无音,又名清净法身,是心也,是身也。非有非无,即有即无,不可于有中寻,不可于无中求,亦不可于非有非无中取。三者既非,试想是个什么物事?见得此物事者,顿超无生,名为最上一乘之妙道。真身真心,原是一个。以体言谓真身,以用言谓真心。体用如一,身心浑望,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非无生之谓乎?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