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释迦如来行迹颂最新章节!

    释迦如来行迹颂卷下

    浮庵山人 无寄 撰集

    此法行彼土  一千余许载  东流至震旦  后汉明帝时  赍来者是谁  摩藤竺法兰  君臣及士庶  皆信受奉行  因建白马寺  安舍利经像  此土诸塔寺  由兹始兴起

    破邪论云。后汉明帝永平三年岁在庚申。上梦金人。巨身丈六。项有日光。飞行殿前。忻而悦之。诘朝遍问群臣。此何神耶。通事舍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也。殆将其神乎。国子博士王遵曰。周书异起云。昭王时有圣人。出在西方。太史苏由曰。一千年后。声教当被於此。陛下所梦。必当是耶。帝信为然。即遣中郎蔡谙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同往西域。求迎佛法。往月支国。遇迦叶摩藤竺法兰二梵僧。带白氎画释迦像及舍利。并四十二章经。白马驮之。邀至洛阳。乃永平十年也。帝大悦。翻四十二章经。遂立精舍。号曰白马寺。以安邀之。此土有三宝名。自此为始也。

    是时於此方  道法广兴布  五岳诸道士  六百九十人  佥议上疏云  莫信胡神说  圣上若信此  华俗尽归邪  彼我法真伪  愿须火试之  帝即颔其言  命集白马寺  尔时道士众  各赍道经来  分置於两坛  威仪甚严洁  舍利与经像  别安於道西  道众爇名香  绕坛而泣曰  我道之兴替  但在於今日  向天陈愿志  便纵火焚之  道经尽为灰  梵经完不烧  舍利直上空  放五色光明  映蔽白日光  旋环如盖覆  摩藤涌在空  广现诸神变  出大梵音声  叹佛功德海  又说出家德  诸善中第一  帝闻大忻悦  群疑亦皆息  尔时诸大臣  尊卑士女等  一千三百人  一时俱出家  彼诸道士众  亦顺伏出家

    永平十四年辛未正月一日。五岳诸山道士朝正之次。相命曰。天子弃我道法。远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抗之。表曰。五岳十八山观太山三洞弟子褚善信等。死罪上言。臣闻。大上无形无名。无极无上。虚无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迈羲皇。德过尧舜。而弃本逐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说不参华夏。愿恕臣等罪。听与试验。臣等诸山道士。多有彻视远听。博通经典。从元皇已来。大上群录。大虚符咒。无不综炼。达其涯极。或策使鬼神。或入火不烧。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隐形不测。至於方术药饵。无所不能。愿得与其比校。一则圣上意安。二则得辨真伪。三则大道有归。四则不乱华俗。臣等若有所负。任听元责。如其可胜。乞除虚妄。勑书遣尚书令宋庠。引入长乐宫。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马寺。道士等置三坛。开二十四门。南岳道士褚善信。华岳刘正念。北岳桓文度。东岳焦得心。中岳吕慧通。霍山天目五台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都合六百九十人。各赍灵宝真文。大上玉诀。三元符等五百九卷。置於西坛。茅成子许成子老子等二十七子书。三百一十五卷。置於中坛。馔食奠祀百神。置於东坛。以佛舍利经像。置於道西。道士等以沉香为炬。绕于经而泣曰。臣等上启大极大道元始天尊众仙百灵。今胡乱中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踪。玄风坠绪。臣等敢置经坛上。以火取验。欲使开示群心。得辨真伪。纵火焚经。经从火化。佛经俨存。舍利上空。放五色光。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摩藤法师涌在空中。广现神变。于时天雨宝华。又闻天乐。感动人情。大众咸悦。皆绕法兰。请说法要。法师出大梵音。叹佛功德。亦令大众称扬三宝。说诸法要。止说出家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时有司公杨城候刘峻。与诸宫人士庶等千余人出家。及五岳诸山道士吕慧通等。六百二十八人出家。诸宫嫔御等二百三十人出家。道士褚善信气咽而死。其中不顺而嚼舌自死者。五十余人。於是帝大悦。建寺十所。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内安尼。

    自汉至於唐  贝牒多出来  译之成部帙  六千有余轴

    西晋时。译经二百六十部。造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人。

    东晋时。译经二百六十部。造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僧尼二万四千人。

    宋时。译经一百一十部。造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僧尼三万六千人。

    齐时。译经七十二部。造寺二千一十所。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

    梁时。译经二百三十部。造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余人。

    后梁时。造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陈时。译经十一部。造寺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万二千人。

    元魏时。译经四十九部。造寺三万八百五十所。僧尼二百万人。

    高齐时。译经一十四部。造寺四十三所。僧尼阙数周时。译经十六部。造寺九百三十一所。

    隋时。译经八十二部。造寺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

    自汉永平。至晋永嘉。止有四十二寺。及后魏都洛。造寺一千余所。后赵都邺。造寺八百余区。此等千六国。不无译经建寺僧尼之数。而僭伪故不录。又唐及五代。至大宋金阙录。然盛弘佛教。莫如唐宋金三朝。虽阙其录。例上可知矣。大藏音义序云。释佛一代经藏。始唱转法轮经。洎终谈大涅盘经。原始要终。总一百亿部。部中卷袟。倍蓰难算。自金棺匿曜。一千年后。适有罗汉闿士三藏除馑。并世角立。二门徒众互兴谤讟。相杀其师。自是厥后。魔外寔繁。侵损正教。於是沙竭大龙。寻佛遗嘱。悉赍经律。入安宫中。是为海藏也。尔后摩滕法兰等诸德。各将西竺龙藏之余。来翻东震。历代弘传。才四千四百余卷。并杂录传记。都计六百三十九函。噫。斯乃佛日余辉。觉海一滴也。如认纤尘为大地。指一草作须弥矣。又释氏会要云。肇自汉明丁卯之岁。终至于唐开元庚午之年。现流行世大乘三藏。总六百八十六部。合二千七百六十二卷。小乘三藏。总三百三十部。合一千七百六十二卷。已上都计四千五百七卷。

    历代诸帝王  及与臣僚众  同心大弘阐  国泰亦身安  其有毁谤者  现世便招殃  后苦亦应大  悔之何所及

    噫。如上所列历代诸国王公大臣。译经造寺。光扬圣化。普利群生。为若此也。若非受佛教勑弘法大士。恶能如是哉。其有毁而致殃者。哀哉。争不止其小惑。而婴大苦於长劫。如是等类。多载传记。不暇具录。今当略引一二示之。

    魏武初敬重佛教。每引高僧。与共谈论。广设佛像。种种供养。有司徒崔浩。不信佛教。每与帝言。数加诽谤。帝以其辩博。故颇信之。向佛稍薄。帝后西征。至长安。入寺中观焉。沙门聚会饮酒。入其空。见有财产弓裘。及牧守富人所寄藏物。帝乃憎之。便下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勑四方。一依长安行事。如有容隐沙门。皆门诛之。又下诏曰。昔汉后荒信惑邪伪。以乱天常。由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鬼道炽盛。视王者之法蔑如也。自此已来。继代祸乱。天罚极行。民死略尽。五服之内。鞠为丘墟。千里萧条。不见人迹。皆由於此。朕承天绪。属当穷运之弊。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政。荡涤胡神。灭其踪迹。自今已后。若有事胡神者。及造其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皆由汉代刘元真吕伯强之徒。接乞胡之诞言。用庄老之虚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实。至使王法废而不行。世有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之伪物。诸有佛像及胡经者。皆击破焚爇。沙门无长幼悉坑之。是岁真君七年三月也。至十三年二月。发癞而殂。

    周武欲毁佛教。有沙门名静蔼者。年德荣盛。道俗所归。闻之曰。既为佛之弟子。岂可见此湮没。坐此形骸。晏然自静。即上表抗之。帝虽纳其言。情决已定。故不用听。蔼遂入南山。石上书偈云。愿舍此身已。速令身自在。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云云)。自割身肉。布於石上。引肠挂树。捧心而卒。又宜州沙门道积者。次出谏之。不用其言。遂与同志七人。於弥勒像前不食。礼忏终七日。一时同逝。齐承光二年春分。帝集沙门诏曰。朕受天命。宁一区宇。世弘三教。今并废之。然其儒教文弘政术礼义忠孝。於世有宜。故须存立。且真佛无相。遥敬表心。而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向信。倾竭珍财。徒有引费。故须除荡。凡是经像皆坏灭之。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并退还家。用崇孝治。朕意如此。诸德如何。于时沙门上统等五百余人。并相顾无色。俛首流泪而已。有慧远法师。遂出对曰。真佛无相。诚如天旨。但耳目生灵。赖经闻佛。藉像表真。今若废之。无以兴敬。帝曰。虚空真佛。咸自知之。未假经像。远云。汉明已前。经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若不借经教自知有法者。三皇已前。未有文字。人应自知五常等法。当时之人。何为但识其母。不知其父。同於禽兽。帝无所答。远又云。若以形像无情辜之无福者。国家七庙之像。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乎。帝不答此难。乃云。佛经外国之法。此土不须。故废之耳。七庙上代所立。朕亦不以为是。将同废之。远云。若以外国之法非此土所用者。仲尼所说。出自鲁国。秦晋之地。亦应不行。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之。则是不尊祖考。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然则五经无用。前存儒教。斯言安在。若尔三教同废。将何治国。帝曰。鲁与秦晋。封疆乃殊。莫非王者一化。故不类佛经之难。远云。若以秦晋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震旦之与天竺。国界虽异。莫不同在阎浮四海之内。轮王一化。何不同遵佛经。而今独废。帝又无答。远云。退僧还家崇孝养者。孔经亦云。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何必还家。帝曰。父母恩重。交资色养。弃亲向疎。未成至孝。远曰。若如来旨。陛下左右皆有二亲。何不放之。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归侍养。远曰。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故目连乞食饷母。如来担棺临葬。此理大通。不可独废。帝乃无答。远因抗声曰。陛下今恃势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拣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帝悖然作色。直视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远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共陛下同趣阿鼻。何乐之有。帝亦无答。但云僧等且还。於是毁诸寺庙。并赐王公。充为第宅。退僧三百万人。皆复军民。还归编户。融刮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宫。帝未盈一月。疠气内蒸。隐云阳宫。寻崩 唐冥报记云。死天元皇帝即位。诏集天下为俗僧尼。勑令剪发。留其须。前赐王公诸寺宇等。皆还取为寺。赐诸沙门住持。又出入宫。三宝财物。命造形像。各安邀之。一皆如旧。由是大教复行于世 唐冥报记云。隋开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还云。我见阎王。王曰。汝父作何官。答曰。臣父在周朝为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错追汝也。可速放还。又问。汝识周帝不。曰。我甚识之。王曰。可往看之。有吏引至一处。门窗椽瓦。并用铁作。於铁窗中。见有一人极瘦。身作铁色。着铁枷锁。祈见已泣曰。大家何苦如是。答曰。我信卫元崇言。毁於佛教。故受斯苦。礼曰。大家何不注引卫元崇来。答曰。我寻注之。然曹司搜求。乃遍三界。而云不见。若其朝来。我暮得脱。仍云。大隋天子。昔与我共食。仓库玉帛亦我储之。卿今若还。请以此事闻于天子。可为我作大功德救之。亦为元崇作福。早来相救。如其不至。解脱无期。祈还生具说。文帝闻之。出勑天下。人出一钱。用追福焉。

    唐武宗。名炎。会昌五年。用赵归真刘元正等言。大毁佛教。诏天下。废寺院。其上州各留寺一所。上都下都每街留寺两所。各留僧三十人。天下所废寺院锢像。委[(臣*占)/皿]铁使铸钱。其莫铁像等。铸为农器。金银像等。烧付度支。衣冠士庶所有金银等像。勑出后限一月日。如违依禁锢法处分。其天下所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四万。退僧尼为民二十六万五百余人。至六年三月。帝遇一疾。喜怒失常。疾既笃甚。旬日之间。口不能言。宰臣请见不许。中外莫知安不。其月二十三日崩。时年三十三。宣宗即位。改无大中。诏所毁寺宇。如有宿德名僧。复能修创住持。遂诛道士刘玄正等十二人。於是邪风忽息。佛日重光。群盲有赖。帝德弥高。

    后周世宗荣。现德元年乙卯。下诏。天下寺院。非勅额者皆毁之。计三万三百三十六所。毁像铸钱。废僧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尼八千七百五十六人。帝不久非常而崩。且彼魏武唐武及周世宗。灭大教已。寻得非常之疾。不待天年而殂。迹显传记。而无后世受罪之文。然例周武可知。又如经云。若人犯五罪者。於此命终。如矛离手。堕阿鼻狱。受无量苦。千万亿劫无有出期。何谓五。一出佛身血。二毁谤正法。三破塔坏寺。四杀阿阇黎。五破和合僧。於此五中。但犯一者亦堕。信斯言也。彼诸暗主。以炽然恶心。坏破塔寺。融刮佛像。焚烧经典。坑诸沙门。退僧为民。如是具造五逆。命终之后。不堕阿鼻受大苦恼。无有是处。呜呼哀哉。

    又有臣僚谤毁。现招殃者非一。天台止观论补注引云。周相卫元崇。欲灭佛教。天和二年。上表云。唐虞之世。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灭。但利民益国。即称佛心。夫佛者。以大慈为本。终不苦役黎民。虔恭泥木。请造平迎大寺。容着四海万姓。不劝立曲。见伽蓝偏安二乘五典。平迎寺者。无间道俗。罔择冤亲。以城隍为塔寺。即周帝是如来。用郭邑作僧坊。私夫妻为圣众。推令德作三纲。遵耆年为上座。选仁智充执事。求勇略作法师。是则六合无怨纣之声。八方有歌周之咏。飞沉安其巢穴。水陆任其长生。都上一十五事。上表后。身生恶疮遂亡。冥报记云。傅奕自武德初。至贞观十四年。常排毁佛僧。其年秋暴卒。配入越州地狱中。司徒崔浩佐魏武。毁灭大教。竟具五刑而死。堕拔舌地狱。珠琳传云。东晋大元十九年。道安法师。於襄阳西都。铸成丈八无量寿佛像一躯。颇有灵感。周武灭法时。襄州镇将孙哲志不信法。先欲毁此金像。邑中士女哀呼盈路。哲见道俗叹惜。瞋怒弥盛。逼啧侍从速令摧碎。先令一百人以绳系头。挽牵不动。谓不用心。杖监事者。更加一百人。牵之不动。又加三百人。不动如故。复加五百。牵引方倒。声振地动。人皆悚栗。哲独喜踊。即令融毁。扬声唱言快。事毕还归。才可百步。忽然落马失音。直视四支不举。至夜便卒。众咸悦。吏部侍郎韩愈谏佛骨疏云。佛如有灵。能成祸福者。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以此奏闻。上怒甚。将抵以死。给事中崔植洎诸谏官皆上疏论救。自亦悔责乞罪。乃赐宽容免死。而远逐潮州。如是等类。罔知其数。

    法住於世间  一万二千年  正像各千岁  末法一万年  中分五牢固  各历五百年  机根渐变移  法亦随减灭  第一解脱牢  此时人根利  会正取道易  与佛世无异  二名禅定牢  人根稍微劣  久久习禅那  乃得三达智  三曰多闻牢  情识渐愚钝  虽得多闻法  慧择未能明  四称塔寺牢  人争起佛庙  处处设道场  修证者万一  五为斗诤牢  但诤论诸法  未了深密义  憍己愌愌他宗

    宣律师曰。佛之灭度。初千年为正法者。谓会正成圣。机悟不殊故。第二千年为像法者。依教修学。情识渐钝。会理□阶。摄净住持。微通圣旨。然於慧择。未甚修明。相似道□。故名像法。第三千年后为末法者。初基至万年。定慧道离。但弘世戒。威仪摄护。相等禅踪。而心用浮动。全乖正受。故并因之为末法也。善见婆娑论云。正法千年。像法亦尔。以度女人故。正法减五百年。若女人能遵八敬。如法行道。则正法住世。还得千年。又云。佛法住世一万年。初五千年出家修道。得三达灵智。后五千年出家修道。不得三达灵智(云云)。言尼行八敬者。一者比丘持大戒。比丘尼当从受正法。不得轻慢调戏。二者比丘持大戒半月已上。比丘尼当礼事之。无乱新学之意。三者比丘比丘尼不得并居同止。四者自相检校。若有邪语。受而不报。闻若不闻。见若不见。五者自省过恶。不得高声大语。现其欲态。六者与比丘但问经律之事。不得共说世间不急之事。七者若犯法律。当於半月诣众忏悔。八者比丘尼虽百年持大戒。当处新受大戒比丘下坐。谦敬作礼。若比丘尼尽寿能持此八敬法。则正法住世。还得千年矣。

    最后五百年  亦有修证者  自后至万年  多修无一得

    法华经中。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若有四众。欲修习是法华经。於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现其人前。而为说法。是人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云云)。是知末后五百年中。亦有修证者。此五百年。即末法之初。妙胜定经云。佛去世后。一百年时。十万人出家。九万人得道。二百年时。十万人出家。一万人得道。乃至五百年时。十万人出家。一人得道(云云)。又月藏经云。我末法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云云)。由此观之。末法之中。假使多修。而少有现证者。但是种未来之因而已。

    此时所生人  福薄障浓厚  多行不善事  死当堕恶道  虽是依教人  其心贪利养  曾无一念信  法岂染其神  譬如师子虫  乃自食其肉  法中人亦尔  依之还自破

    七梦经云。师子死经多日。众兽犹生怖畏。皆不敢近。多日之后。身中自生其虫。食尽师子肉也。如来出世。外道归伏。犹如师子游行无畏。众兽潜伏。如来灭后。所遗教法犹如师子死后之身。多日众兽怖畏。不敢复近。喻佛正法。一千七百年内。外道天魔无能毁坏。多日之后。师子身中生虫。自食师子肉尽者。喻佛灭后一千七百年后。佛之弟子破戒恶行。自破佛教也。

    又有天魔王  作佛弟子形  现怪而惑众  毁佛赞魔法  佛法迸其心  弃之如脱屣  魔法顺於情  从之如渴饮

    楞严经云。是十种魔。於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自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又涅盘经云。末世魔属。现比丘罗汉等像。混坏正法。非毁戒律。

    佛灭七千年  人寿止三十  从兹到十岁  三灾次第起  饥劫诸谷灭  何处得精味  人唯煎骨饮  饥羸多灭亡  病劫非人盛  吐毒如猛焰  遇者即殒命  尸通一天下  刀劫人多恚  随执皆成刃  父子互相残  人氏皆略尽

    瑜伽论云。人寿三十岁时。有饥俭灾。此时人多行恶。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精妙饮食不可复得。唯煎朽骨。共为燕会。若得一粒稻麦粟稗。重若末尼。坚藏守护。彼诸有情。多无气力。蹎僵不起。亡没欲尽。如是俭灾。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息。人寿二十岁时。有疾疫灾。是时人民多行不善。具诸过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輙命终。难可救疗。都不闻有医药之名。死立略尽。如是病灾。经七月七日七夜方息。人寿十岁时。有刀兵灾。尔时有情以业力故。父子兄弟互相不知。各起猛利杀害之心。随执草木瓦石皆成锋刃。更相残害。如是刀灾。经七日七夜方息。无灾过后。此阎浮中。存万余人(云云)。婆娑论云。有能一日一夜持不杀戒。不逢刀兵劫。若以一阿棃勒果。奉施僧众。不逢疾疫劫。若以一抟食。施诸有情。不逢饥馑劫(云云)。今释尊出世。当人寿百岁时。自入灭已来。至今大元天历戊辰之年。二千二百七十七年矣。更历四千七百二十三年。人寿止三十也。所以然者。过百年减一岁。过千年灭十岁故。

    经像虽存世  无一崇奉者  比丘行俗行  圣贤亦不兴  尔时像自頺  经尽归龙宫  唯有弥陀法  百年留世间  导诸有缘众  尽生极乐国  是知弥陀佛  悲愿最深切

    正像法时。人心纯质故。多有圣贤。化作凡形。和光同尘。弥法利生。至於末法之末。人多謟谀。背正向邪。无受化者。是以圣贤隐而不现。婆娑论云。佛灭一万年后。像自頺落。经归龙宫。诸比丘众同於俗流。但袈裟剃发而已。又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流入龙宫。特留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已上略示一代起尽大纲。此下粗述劝诫之意。

    咄我等众生  无始业障浓  晚生浊恶世  闻法不生信  虽然亦可快  幸及未坠时  人身固难得  作男子亦难  出家最甚难  闻法难复难  如今获四难  此诚非小缘

    言人身难得者。如经云。如人乘舟入於大海失针。於中觅之不得。后复行舟。忽得其针。得人身难复甚於此。言丈夫难得者。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男子身。故我释尊行菩萨道时。值七万五十佛。常修梵行。乃离女身。又如此方善妙尼。欲离女形。二十七生每舍其身布施众生。乃至供养三宝。逮最后生。犹未舍女身。而证初果。由是观之。丈夫难得。何所疑哉。言出家难得者。众生多劫轮回六趣。备受诸苦。良由无始贪爱所缚。贪爱之本。乃是妻子。若无妻子。烦恼则除。可易出世矣。昔齐高氏见负炭兵。形容憔悴。悯其辛苦。劝令出家。唯有一人乐去。齐王叹曰。人皆有恩爱眷属。故未能脱去也。且如早出家者。尚退还为俗业者多矣。出家为难。理可知也。言闻法难者。经云。如一眼龟潜於海底。过一百年。涌出水面。意值浮木。欲转其报。而木西浮。龟或东出。南浮北出。如是相差未适遇。则复沉海底。又过百年。出海亦尔。如是展转至无数劫。闻佛法难。倍过於彼。噫。如上所引四难。则难中之难。而今我等既获免之。踵乎释门。实为万幸。宜各发勇猛心。护浮囊。越大海。登彼岸。莫作宝山空手之悔尔。

    劝诸新学辈  应生忻庆心  又念无常身  犹如石火光  井枯鱼少水  象逼鼠侵藤  念念命随减  嗅吸安容保  时时慎三业  莫与恶相交  归依三宝戒  五戒与八戒  十重六八轻  乃至八万戒  虽未具坚持  但可日诵念

    出曜经云。是日已过。命则减少。如小水鱼。斯有何乐(云云)。井譬人身。水譬日。鱼犹人命。枯与小譬无常也。又宾度卢为优陀迎王说法经云。昔日有人。行在旷野。逢大恶象。狂惧无依。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藏井上。有上白黑二鼠。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三毒龙。旁畏四蛇。下畏三龙。所攀之树。其根摇动。其上有蜜。三两之滴。堕其口中。于时树动。敲坏蜂窠。众蜂飞散。[口*(一/巾)]螫其人。野火复起。来烧其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不可称计。得味甚少。苦患甚多。野喻生死。人喻凡夫。象喻无常。井喻人身。根喻人命。白黑二鼠喻於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减。四蛇喻四大。蜜喻五欲。蜂喻恶觉。火喻老迈。三龙喻三恶道。言三业者。身口意也。一切罪善无非三业所造。谓身杀盗淫。口妄绮两恶。意贪瞋痴也。纵三业则十恶。慎三业则十善。恶则三涂苦报。善则人天乐报。亦是出世成佛之因。言三归者。归依十方三世一切常住佛法僧三宝也。三宝有三种。谓同体别体住持等也。同体者。谓於一真如上。说为三也。一者真如是觉性名佛宝。二者真如有轨持义名法宝。三者真如有和合义名僧宝。别体者。小乘则说丈六金身是佛宝。四谛十二因缘生空是法宝。四果缘觉是僧宝。大乘则说三身如来是佛宝。二空教是法宝。三贤十圣是僧宝。住持者。金木塑画是佛宝。三藏文句是法宝。剃发染衣是僧宝。然其本是一。若凡夫发心归依者。无如别体三宝。何谓。若归佛时。应念法报应三身。一体无别。是大慈父。能拔众见一切苦恼。与无量乐。归法时。应念经律论三藏。大小无差。是好良药。能疗众生三惑之病。证涅盘乐。归僧时。应念圣贤凡三类。高下无间。是大福田。能去众生贫穷困苦。与诸福乐。言圣贤凡者。若大乘。则自等觉降初地名圣。向行住名贤。十信及五品名凡。若小乘。则支佛及四果为圣。七方便为贤。亦名为凡也。大方便经云。三宝为所归者。以救护为义。譬如有人有罪於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若诚心三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又折伏罗汉经云。昔忉利天子寿命垂尽。五衰相现。观寿终后。堕猪胎中。愁闷不乐。有天告之。佛能脱卿之罪。即到佛所。作礼未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得忧愁。天具白佛。佛言。欲离豚身。当诵三归。即从佛教。晨夜自归。七日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举家深怪。谓之荧惑。意欲杀之。唯父有识曰。此儿者非凡流也。世人百岁。尚未晓自归三尊。况初堕地而能称南无佛耶。好视养之。儿年七岁。告父母曰。我欲供养佛僧。父母异而诺之。营办供具。佛及众僧来应儿供。而为说法。儿及父母皆得阿惟越致(云云)。

    言五戒者。一不杀。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也。言八戒者。前五如上。更加三。谓一过中不食。二不着华鬘璎珞。不坐高广大床。三不自作歌舞伎乐。故往观听也。言十重者。一杀。二盗。三不净。四妄语。五酤酒。六说他过。七自赞。八贪。九恚。十谤三宝也。言四十八轻者。一见和尚阿阇棃乃至同行。应起迎礼如法供养。二不得故饮酒。亦教人饮。三不得食一切肉。四不食五辛。五见犯戒者教令忏悔。六见大乘法师自远方来。迎请供养。三时说法。七有讲法处。悉往听受。八见诸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九不得心背大乘受持二乘。十不得畜刀杖弓箭等斗战杀生之具。如是十戒应当学。复次一不得为利故入军阵中往来。二不得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盛尸之器。三不得谤他善人乃至国王大臣言犯逆重。四不得放火焚烧山泽。五佛弟子乃至一切怨亲。应教受持大乘经律。令发菩提心。六先学大乘。见新学菩萨来求经律。应如法说。七不得亲近国王大臣。恃作威势。横取钱物。八日夜六时受菩萨戒。若不能解戒律因缘。不得为人作师授戒。九见持戒比丘。不得欺谤。十常行放生。见杀生人。方便救护。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福资亡者。如是十戒应当学。复次一若人杀我父母兄弟。不得加报。二不得自恃聪明豪富。而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三自解经律。有新学菩萨来问。不得以轻慢恶心而不好答。四不得置佛经律。反学邪见外道俗典障道因缘。五为说法主乃至僧坊主。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六先在僧坊中住。乃至大众中住。有客菩萨比丘来。应起迎来送去种种供养。又若檀越来诸众僧。僧坊主应先差送客僧。七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八若请僧求愿之时。当次第请。不得别请。九不得为利故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吉凶。一切咒术工巧等。十不得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之事。如是十戒应当学。复次一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卖佛菩萨形像。及卖经律。当教化取物赎之。二不得以轻秤小斗诳人取物。又不得长养猫狸猪狗。三不得观男女等斗及军阵兵将等斗。亦不得听琴瑟箜篌技乐之声。又不得樗捕围[其/水]六博等戏。乃至爪镜杨枝而作卜筮。诸恶技术。四护持禁戒。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护浮囊。自知我是未成之佛。五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又愿得好师善友。教我大乘。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念念不去心。六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诸佛经律。与诸女人。作不净行。宁以铁纲。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宁吞热铁。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口。受信心檀越百味饮食。乃至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七常应春秋头陀。冬夏坐禅。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此十八物。常随其身。若头陀坐禅时。莫入难处。谓恶王土地。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劫贼毒蛇等。八应如法次第坐。不问老少贵贱。先受戒者前坐。后受戒者后坐。九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佛塔。一切行道之处。又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死亡之日。一切斋会。乃至水火难。罗剎难。杻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瞋多痴。皆应读诵说此经律。如是九戒应当学。复次一与人授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无根二根。乃至一切鬼畜。但解法师语者。尽得受戒。唯除七遮七逆者。又出家者。不得礼拜国王父母六亲。二不得为名闻利养故。诈现解一切经律。故与人授戒。三不得於未受菩萨戒者前。外道邪见人前。说此大戒。唯除国王。四若受正戒。故毁犯者。不得受檀越供养。亦不得行国王土地饮国王水。何者。此人法中大贼。畜生无异。木头无异故。五受持大乘经律。剥皮刺血折骨书写。乃至木皮纸绢竹帛亦得。常以七宝香华。如法供养。六见一切众生唱言。汝等尽应受三归十戒。乃至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七常行教化。入檀越家。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置高座上坐说法。诸人下坐听受。八不得故作破法者。不听我四部弟子出家行道。亦不听造建形像佛塔经律。九不得为名闻故。於国王百官前说佛法戒。横与犯戒者作系缚事。若闻外道恶人诽谤佛戒。如以三百矛刺心。宁自入地狱百劫。不闻一恶言破佛戒之声。如是九戒应当学(云云)。已上十重及四十八轻。出梵网经。又有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三千威仪戒。八万细行戒。如是众戒。三聚为总。所谓一者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二者摄善法戒。谓善无不积。三者摄众生戒。谓生无不度也。此等诸戒。初心凡夫难可具持。况今持戒坚固已过七百八十有余年矣。以故时浊根劣。障浓信薄。持戒势难。虽未具持。但诵亦可。抑又唯持三归五戒。尽寿不破则大佳。不然七日乃至一日亦得。何者。如观无量寿经云。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命终即往极乐世界中品中生。又如上所引忉利天子。七日诵三自归。转劣获胜故也。所言戒者。禁也勒也。谓禁情欲。如猴带锁。勒身口。如马着辔。智度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怖畏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三恶道中。戒为桥梁。五怖海中。戒为大船。又华严经云。如人欲成家宅。先整其基。菩萨亦尔。欲修万行。先净尸罗。萨波多论云。初受戒人。与佛齐等。有经云。受戒之人。於六道中。随所生处。皆辄为王。又云。坐受立破。犹胜不受。是以戒之功德不可具陈。广如梵网楞严等经。及诸毗奈耶中说。若欲委知。请寻详之。

    布施及安忍  精进修禅智  读诵书经论  礼念佛菩萨  或修营佛庙  或造建僧坊  或塑画圣形  或修古经像  或歌咏三宝  或扫塔献华  或烧香然灯  或作乐供养  或奉养师亲  或行世仁义  或敬老慈幼  或悲诸有情  或随喜他善  或谦心软语  随宜但行一  亦当成佛道

    言布施者。梵云檀。有三种。谓身命财法也。所言身命施者。头目手足。除得忍菩萨。余所不能。故身子至第六心而退也。言财施者。奴婢象马及诸珍宝等。此则不在多少。但随分尽情耳。故贪女施两钱。现作王妃。老母施臭米汁。即生天上。有云。舍身犹属财施。言法施者。若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若从经论中闻。以清净心。为人演说。皆名法施。若以财施比法施。则千万亿分不及其一。故金刚经云。若人一日三舍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经无量劫。以身布施。若人持此经。乃至一句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言安忍者。梵云羼提。谓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也。忍有二种。谓生与法。生谓外人瞋骂打害等。法是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於此二境。心安不动。如富楼那修思。若有来骂者。喜不加拳。若遇拳之者。喜不加杖未。若遇杖之者。喜不加刀刃。若遇刀害者。自念我欲早离五阴毒身。赖有善友。断我苦本。可不珍重。如是操心。则非但断怨。福智弥高矣。故永嘉云。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云云)。

    言精进者。梵云毗离耶。谓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也。精进有二种。一身。二心。谓塑画圣容。书写经典。礼诵讲说。修诸善法。无有休息。是为身精进。勤行善道禅定智慧。心心相续。无有间断。是为心精进也。由此毗离一度力故。五度方圆矣。如释尊行因之时。七日翅足。功超弥勒。良由於此。故经云。未有一法从懈怠中生(云云)。

    言禅者梵语。具云禅那。此云思惟修。禅有二种。谓世与出世。言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也。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乃至三明六通。此则二乘共禅。如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是则诸佛菩萨所修禅也。不与凡夫二乘共也。夫禅之所以为功用者。静诸杂虑。制心一处。见性成佛尔。三世诸佛一切菩萨。莫不皆从此门而入。故先德云。纵经万岁修诸散善。不如一食顷安心静虑(云云)。抑若论其邪正及修观方便者。似乎文烦。故不录示。若要详之。请览天台摩诃止观论。於中广说禅门修行之相。拣邪正。晓偏圆。坥然明白。如指诸掌。

    言智慧者。梵云般若。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智慧有三。一者求声闻智。谓从初四念处。因观四谛。乃至证无生智。二者求缘觉智。谓观十二因缘。觉悟无生。三者求佛道智。谓菩萨从初发心已来。勤行六度。破魔断结。终成正觉。乃至入於无余涅盘。若菩萨以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云般若为诸佛之母。又此般若生佛共有。但由迷悟。且分高下。苟知斯理而研心。则即显本有平等大慧。是则宁有生佛之异乎。故净名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有云。若菩萨不闻般若。则去佛道远。虽在凡夫。学般若者。则得名为来成之佛。夫菩萨万行。不出六度。於此六度。般若为总。苟修般若。已具行於六度万行。佛言。若说六度功德因缘。穷劫不尽(云云)。

    言读诵经论者。一代教中。有经律论三藏。於中亦有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也。佛境本无二三大小差别。随顺群机。故兹尔耳。且如来出世大意。欲令众生皆入大乘。而有小机。不能预大。为此自说三乘。使得小益。渐引入大。故法华经云。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惟诸行者当知此义。在经若论。莫拣大小。随其所堪。皆应受持。呜呼。今之学大乘者。但见般若方等部内融通之语。及与叹大斥小之文。未深如来逗机设教微密之旨。竖大慢幢。非诃小乘。稍似不通。何者。方等部内叹大斥小者。诸二乘人取小为足。不能回转。如来将欲令其耻小。故斥之。令其慕大。故次之。令其入大。故次说般若。融通淘汰。如是节节点检警策。引入一乘。当知弹斥但被当机。非关后世初心凡夫。若此小法无益於物。佛灭度后。迦叶阿难经集之次。何不遗舍。而收集之。合置一藏耶。抑如佛世当机。尚有利钝。利者顿入於大。钝则由小入大。由是之故。教存大小。况今末代禀教行人。宁无优劣。是以优其乐大。劣则从小。各有所宜。理无防碍。何用非之。且小乘之所以为过者。但着小忘大而已。苟回心而向大。则何过之有。如长者诲儿以半字。必有由也。果如彼之所诃。行不由往。直行大道。莫幸如也。然若普天之民。纯是君子。诚可尔也。若杂野人。岂其然乎。何者。若使野人行於大道。犹驱麋鹿游於城市故也。由是机教相差。益安在乎。或复有人引经云。唯诵不解。则为谤法。如役虚碓。竟无所益。如此局说。何足为信。夫人有愚智。智人取义。愚者守文。虽是智人。苟不用心推求。未能达於深理。谓但诵文亦胜故懒寻其玄义。是以如来别诫此人。故曰云云。非是通诫痴冥之者。如此痴人尚不能知丁一之字。况云晓了玄微之趣。是人难教回心向道。虽回向道。读诵亦难。是以但诵亦自为善。大圣必喜。宁加叹美。奚敢责之令其失意。若通诫者。是人於法永无缘分。长流恶趣。无有出期。然则孰谓如来是正遍知。兴平等慈。以大方便。普导群盲者也。此等痴人亦有可责之时。谓虽未了其义。若读诵熏心。月积年深。则功熟意通。妄谓发真。即生取着。滞而不转。应当此节方可警之劝令进趣。不可非时责之诫之令生退屈。是人现世功虽未成。善萌已作。必渐滋长。后世应为聪慧之人。今之智者。亦应夙世唯诵愚人。此语非从臆说。布在经论可见。若以不解为罪者。如陀罗尼。义不可识。何但诵而罪灭福生耶。又传记中。有寻行数字而发慧者。至於雉子。粗闻而转为法师。蚖蛇蚌蛤蒙熏而脱报。如是之类。亦能晓其旨趣乎。凡修道者。当知此意。莫论教之大小。人之贵贱。若男若女。在家出家。若老若幼。若智若愚。若解不解。若精未精。若多若少。若长若短。但随分读诵。则功不唐捐矣。功成早晚。由人勤怠耳。又复为人师者。若不随怀乐而道之。则奚以异於将其方本逗圆孔耶。是谓盲跛师徒。二俱堕落也。读诵自利也。解说书写利他也。二利兼修。乃名菩萨。又五种行中。解说书写功德无胜。学者知之。

    言念佛菩萨者。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其数无量。名亦不同。若总念者。境宽心散。三昧难成。应随有缘一佛一菩萨。专心礼念。则感应易成。即见真身。闻法悟道。普见十方无量诸佛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若於现世。未得亲睹。后世随意必生其处。亲承供养矣。故净土论云。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法性故。是以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云云)云何得知有缘者。谓若从善友闻。若从经中见。随所见闻。即附信心者。是大抵众生多障故。修诸道业。而中废颇多。唯念佛者。万不漏一。譬如世间薄德之人。借王力。则在在所往。无陵犯者。所须无乏。身心无畏。念佛者亦尔。由佛摄故。天魔外道不能恼乱。障灭智增。世世所生。常在佛前。故五停心法云。多障众生修念佛观。又经云。静心念佛。五体投地。则成天业。散心称念。低头举手。则成人业。自是不复堕三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最后遇佛。证得妙果。言修营佛庙造建僧坊者。安佛舍利及圣形像之所。谓之佛庙。众僧经行坐卧之处。谓之僧坊。若人敬重三宝。若新造立若修故。所获功德不可限量。毗波沙论云。比丘经营精舍有五事。一为报佛恩故。二长养佛法故。三为灭凡劣众自贵高故。四为将来弟子折伏憍豪故。五为发起将来福业故。贤愚经云。须达长者最少女子。端正无比。为国王妇。后乃怀妊。生卵一枚。寻即开敷。生十男子。形貌端正。勇壮非凡。长者异之。将诣佛所。佛为说法。母及十子证阿罗汉。阿难问彼宿因。佛告阿难。过去毗波尸佛灭后。分而舍利起无量塔。中有一塔。将欲崩坏。有一老母。而修治之。有十年少。因行遇见。即共修治。从是已来。不随恶道。天上人中。恒与俱生。受福快乐。今遭我故。出家得道。又百缘经云。过去维卫佛灭后。末法之中。有一人。行见佛塔小有破落。和泥补之。并买金薄而以涂之。从是已后。不堕恶道。天上人中。身常金色。最后生於迦罗卫城一长者家。身亦金色。世所希有。身光所照。皆作金色。年渐长大。求佛出家。得阿罗汉。又法句喻经云。佛在世时。有一罗汉。持佛发爪。至罽宾国南山中起塔。常有五百罗汉。晨夕绕礼。于时山中有五百弥猴。见僧绕塔。即共负石学僧作塔。绕之礼拜。时因天雨。山川暴张。众猿一时没水而死。生忉利天。寻诣佛所。闻佛说法。五百天子一时皆得须陀洹道(云云)。且此所引一二之缘。乃是少分结缘之者。如此微缘。感报尚尔。奚况始发善心。全办经营者乎。又彼众猿学僧戏作。转报证道。尤可悚然。况复为人诚心施作。所获功德曷胜言哉。

    言塑画圣形者。夫真佛无形。而假立形像。归依求愿。似如颠倒。然取相凡夫不可向空兴敬。故须借像表真。如祈雨者作草龙而祷之。则真龙降澍。建假像而敬之。则真佛垂应。安用以真假为分别乎。如优陀迎王经说。世尊升忉利天。优陀迎。王心怀渴仰。雕栴檀造其像而供养之。世尊降来。像起出门。祇迎真身。让云。我当不久入灭。像自久住於世。福利一切。吾敢及仁像。即果其言而先入门。佛因为说造像功德。乃云。若人造佛形像。功德无量。世世所生。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福快乐。身恒金色。眼目清净。面貌端正。诸相具足。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之家豪尊富贵。若作帝王。王中特尊。若作轮王。王四天下。若生天上。天中最胜。乃至得作六欲天王。於六天中。最为第一。若生梵天。常为诸梵之所尊敬。最后得生无量寿国。於诸菩萨亦为第一。又云。若人临终语人造像。乃至大如[麸-夫+广]麦。是人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又有经云。修故胜於新成(云云)。是以昔有贫女。补小缺面。世世面为金色。富乐自在。於末后生。遇佛证果。又有长者。治一破指。生生指放灯光。尸宝常随。无所乏短。终值於佛。出家得道。噫。如是所作甚小。而获益之大者。盖投种於无上良田之然也。古所云。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斯之谓欤。

    言歌咏三宝者。经云。娑婆众生耳根利故。以音声为佛事。是以歌咏之时。非但自心益生虔敬。亦令幽显一切视听生欢喜心。增发道意。自他兼利。功莫大也。

    言扫塔功德者。菩萨本行经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