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净土绀珠最新章节!

    续藏经   净土绀珠

    清 德真辑

    净土绀珠序

    余闻之。世间万法不外象数。故古昔圣王。见河骊而画八卦。得龟瑞而叙九畴。此寔为万有之纲领。众法之枢纽也。至若净土一门。是出世间之法。简易直捷。尚不落於阶级。安用此一二三四百千万亿之数目为也。但以浊世人修净土法根几不同。故证果之地自然而现四土九品。则何尝外乎此数目哉。法幢山虚舟长老。早悟宗乘。大阐玄风。真丛林之领袖。末法之津梁也。今取经论中净土句语属数者。辑成一书。名曰净土绀珠。盖取张燕公记事不忘之义也。在昔天台中峰天如憨山诸师。俱是禅宗大匠。门庭高峻。而及其诲人。又拈此门。谆谆不已。岂非慈悲心切。度人为急。指示出要之捷径耶。后之读是编者。亦须知师之婆心忉怛也。

    己卯季夏露莲居士题

    自叙

    岁己卯秋。余方驻锡于法幢时。夜山月吐白。篆烟萦青。一榻趺坐。万籁俱寂。有客叩扃。飘然入揖曰。吾师宗承临济。荷担大法。据猊座。秉尘拂。拈一普光明智横竖棒喝。四十余年法筵雄徒。未闻有一人作家者。必是门风高峻。跻攀无级耶。季世根机承当无力耶。杷柄止此耶。缘法未熟耶。古德云。一向举扬宗教。法堂前草深一丈。何不按下云头。以简易方便。随机接引乎。余曰。愿闻其说。客曰。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此见大圆通之创自沙劫也。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思专则志一不挠。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假修以凝神。积习以移性者。是莲社结集之始于震丹也。嗣后历代宗师唱演者十百。正西乐邦往生者万千。若人信心纯至。正因凛然。重念生死。切思轮转。妄缘云散。乱想氷消。举起一声佛号。直下更无异见。即佛之念。如太阿锋。横按当轩。即念之佛。如大火轮。星腾焰炽。使万物婴之则燎。触之则伤。久久念成。念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念。身心一致。能所两忘。可谓破生死蛰户之雷霆。烛迷妄幽衢之日月。倘能如是蓦直做去禅净。何尝歧二修证究竟归一者也。吾师何不以此净土法门。摄化有缘。勉思汇征乎。余默然良久。示此绀珠。客披览已曰。而今以后。知师之垂慈苦心。末学浅劣。敢肆嘐嘐。拜谢而退。因缀录客问。以为之引。又系以偈曰。

    过去已受无尽苦  现在今受无穷苦  未来当受无限苦  百千万劫难可数  惟有一门可超升  念佛往生安乐剎  亲见如来无量寿  得闻微妙真正法  顿悟无上佛菩提  智慧神通悉具足  往来游戏十方界  供养诸佛受记莂  回入娑婆度群品  以报佛恩之万一  是则名为善男子  亦得名为大解脱  可得名为大夫丈  方得名为大菩萨  净土法要以数汇  见闻咸证胜妙乐  白毫祥光徧大千  泥犁翻成藕华国

    光绪六年己卯孟秋法幢山慧定寺虚舟堂德真识

    例言

    内典纪数之书。有三藏法数。搜罗颇广。而此编则祇取净土法门中句语属数者。撰成焉。  净土法门。自匡山大阐以后。历代诸上善人。继躅唱演。有论有文。有传录疏钞。有诗歌偈赞。各有发挥。而此则创以数汇。卷帙无几。六度万行包括具足矣。  自一至十。虽广略不齐。皆可胪列。而十外之数。随见随记。至四十八而止。其余不切於信行愿三门者。槩置不录也。  禅净分门立帜。交恶相疵。盖不识归元之无二也。而且参念止观之法。定慧双修。则禅净何尝有异。此编於参观二门。特加详明。欲使行者惟期曰净曰禅。同证寂光云尔。  唐张燕公说。少事淹贯。苦无记性。有客赠一绀色珠。执握在掌。已过瞭然。故曰记事珠。今取此勿忘之义。命名焉。  自顾寡謏。且藏弆无征。捃摭不广。未免漏万之诮。至於赞成全璧。庸俟后之博雅诸贤云尔。

    引用书目

    大宝积经  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  文殊般若经  维摩诘经  般舟三昧经  称赞净土法(门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业报差别经  增一阿含经  观无量寿经颂  普贤行愿记  甘露疏  安国钞  天亲论  净土十疑论  群疑论  宝王论  慈恩通赞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净土立教志  净土十门教诫  万善同归集  龙舒净土文  劝修净土文  三时系念仪范  净土或问  念佛直指  福报指南  禅宗正指  归元直指集  净土指归集  莲宗宝鉴  云栖法汇  净土法语  梦游集  大明三藏法数  净土晨钟  净土资粮集  净信堂集  传家宝  西方公据  妙应录

    净土绀珠目录

    一心  一心  一乘  一念  一念  一大事  一行三昧  一相三昧  一境  一门  一息  一句  一声  一口气  一片  一生  一点真性  一言  一称  一个  二心  二心  二修  二持  二宜  二善  二出  二行  二不生  二念  二劝  二警策  二力  二道  二种病  三心  三心  三福  三力  三辈  三方便  三疑  三不信心  三故  三专  三通  三慧  三较量  三不可  三策  三独推  三道  三持  三劝  三关  三观  三即  三囚  三待  四种念佛  四土  四料简  四料简  四种饶益  四意  四关  四当  四不退  四色莲华  四念珠  四不得  四门  四教离念  四可  四行愿  四字教诏  四修  四生  四如  四孝  四行  五敬  五不退  五念门  五惑  五不可思议  五少不得  五禅  五必  五不正  五义  六度  六度  六种念  六根  六信  六不得  六净  六修  六药  七种胜  七正念  七宝  七不妨  八法  八信念佛  八功德水  八用  八念  八易生  九品  九品  九祖  九祖  十心  十信心  十无碍  十胜  十胜  十胜  十胜  十胜利  十易  十易  十易  十种功德  十只此  十念  十疑  十不念  十难  十难信  十失  十种庄严  十愿  十业  十二光  十二愿  十二不思议  十二力  十二检照心  十四守护心  十四相  十五念佛  十六彼此  十六观  十六想  十八贤  十九念了义  十九益  二十正好  二十四乐  二十八真念  三十种益  三十自庆  四十八愿  四十八愿

    净土绀珠

    释 虚舟德真 辑

    一心(阿弥陀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心(慈照宗主说)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黏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黏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莫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

    一乘(莲池大师说)

    念佛之人。惟求一乘佛果为期。不於余乘。妄有希冀。发如是心。乃修净土。是为正因。苟为不然。虽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一念(慈照宗主说)

    此道至玄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

    一念(莲宗宝鉴)

    要於静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眼睛。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参。良久。又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是觑。如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如鸡抱卵。不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忽於行住坐卧处。闻声见色时。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尽乾坤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罗。无非自己。静无遗照。动不离寂。

    一大事(慈照宗主说)

    凡修净土之人。灼然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大事始得。若也半进半退。似信似疑。济得恁么事。如何出离轮回。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持只执南无阿弥陀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莫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持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即是净念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逆顺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心。无一念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无余。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

    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於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一相三昧(宝王论)

    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当於行住坐卧。系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不以余业间断。不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异念。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

    一境(莲宗宝鉴)

    行人入日观者。须於静处。屏绝外缘。正坐摄心。谛观日轮。现在目前。注心。一境。凝然寂静如对明镜。自睹面像。心若驰散。制之令还。心息住定。即得三昧。

    一门(慈照宗主说)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一息(莲宗宝鉴)

    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禅定。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惟心净土。

    一句(憨山大师说)

    凡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

    一声(憨山大师说)

    每日除二时功外。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声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

    一口气(慈云式忏主说)

    在俗人尘务忙冗。每日清晨服饰已。面西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念。但随气长短。气极为度。其念佛声不高不低。调停得中。如此十念。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显是藉气束心也。

    一片(憨山大师说)

    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火。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忘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一生(藕益法师说)

    现前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祇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一点真性(禅宗正指)

    但一心念佛。不杂一切俗务。心无所扰。则气自静。气静则神自清。神清则耳无邪听。目无邪视。心口如一。则手口心身混合。大定之后。我之神。御子之神。我之气。御子之气。忘我为汝。忘汝为我。是二是一。是一是二。不此相。不彼相。不可以形声见。不可以色身求。如此浑浑沦沦。自然合体。运动随心。灵机不滞矣。必须静息观自己本来一点真性。务要认得大白牛耕田是如何。每夕如此行时。如在大兰若坐七相似。不过一七期内。心性自能领悟。即不看经。而无一时不诵。口不诵佛。而心无一时不佛矣。今夕行。今夕有益。明夕行。明夕有益。

    一言(大颠禅师说)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经云。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谛观声声从自己胸中流出。念念不绝。十二时内。常读是经。叫佛一声应一声。本来面目太分明。若能如是。唤作返本还源。如何是源。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

    一称(增一阿含经)

    若人以四事极好之物。供养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佛。所得福德。不如有人合掌一称佛名。百千万分。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一称佛名功德尚尔。况复十念。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功德耶。现世安隐。众圣守护。离诸灾厄。功德无量。

    一个(归元直指)

    先德云。佛法不是死鱼。那怕烂却。如剥芭蕉相似。剥一层又一层。剥一层又一层。直要剥到无下手处。才得打成一片。然后着衣吃饭。屙屎放尿。一动一静。一语一默。无不是一个阿弥陀佛。自此心花灿发。洞照十方。如杲日丽天。明镜当台。不越一念。顿成正觉。非惟明此一大事。佛法世法无不明了。亦未可住着。须求证悟。作家投机。印可之后。圣凡不立。取舍两忘。徧法界是个自己弥陀。尽虚空是个惟心净土。

    二心(永明禅师说)

    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

    二心(真歇禅师说)

    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故一心不乱之说。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事一心。若事一心。人皆可行。只一忆念。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即楞严经。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顿超佛地。得非净土之见佛。简易於宗门乎。信知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愿。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二修(善导和尚说)

    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故大圣悲怜。劝修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念报佛恩故。虽作善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二持(藕益法师说)

    执持佛号有二持。一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犹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名为事持。二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名为理持。

    二宜(锡明居士说)

    念佛宜求生净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念佛自得成佛。世人不知。极乐净土人人可到。心中先自摇惑。反想他生福报。遂致一生念佛无成。此非佛打诳语。乃自己不肯承当。走入差路。奉劝念佛之人。信到十分。愿到十分。行到十分。九品莲胎断然有分。念佛宜广行众善。娑婆如苦海。念佛如乘船。生净土如到彼岸。积善如帆楫盘费。经中虽言临终十念。可以带业往生。此由夙生修习。一念回光。顿超三界。非可幸而致也。苟明知恶不可为。而犹任意妄行。且等临终片刻十念。天地鬼神岂容如此巧乎。往往业境现前。连一个佛字也念不出。何能十念。奉劝念佛之人。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终身守之。终身体之。

    二善(彦伦法师说)

    诸大乘经。劝生净土因。通二种善。一定。二散。定谓即心观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一心具足。故唯心三昧。圆常观体。了彼净土依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为观。心外无佛。性外无土。观之不已。证无生忍。散谓用纯实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乱。系念弥陀。一日七日。声声不绝。念念无间。临命终时。佛及圣众。现在其前。唯事想彼国。但无三观。名散善。若定若散。利根钝根。皆净土因。咸趣无生。永无退转。

    二出(桐江法师论)

    横竖二出。竖出者。谓三乘行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历涉地位。如取科第。须有才学。如历任转官。须有功效。横出者。谓念佛求生净土。如人荫叙。功由祖父。他力不论学问有无。又如覃恩普转。功由国王。不论历任浅深。

    二行(十疑论)

    欲生净土。须求厌忻二行。一者厌离行。常观此身。脓血屎尿恶露。臭秽不净。初观世人。从情欲贪爱生。是种子不净。二观父母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住母胎藏。即是住处不净。四在母胎时。惟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净。五十月满足。从产门出。即是初生不净。六内身脓血。即是举体不净。七死后胮胀烂坏。即是究竟不净。观身既尔。观人亦然。次观娑婆秽境。众苦共集。应当厌离。才生厌离。净土必成。二者忻乐行。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是故希心起想。乐缘西方净国。百宝庄严。金地琼林。花池光彩。神通自在。任意他方。永绝死生。更无烦恼。受诸快乐。故须忻乐。

    二不生(净土法语)

    若求其为吾真切教诫。莫要乎杨次公之言。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无他。为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杜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尽。此无他。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於泰山。小而轻於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於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於一。则不得生。

    二念(莲池大师说)

    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见真佛也。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念身名者。见应佛也。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本迹双举。理事同原。

    二劝(净土晨钟)

    决定如是可行之谓信。决定如是而行之谓修。可行而莫之行。修既不力。虽信无征。故亟劝焉。劝有二义。一劝自利。一劝利他。茫茫生死海中。惟有空劫以前自己。是我本来。不早思认取寻解脱之门。自甘沦没。谁任其辜。且己不修。其何以劝人修。盖净土法门。自他兼利。宜自他兼修。自他兼修故。须自他兼劝。

    二警策(云栖法汇)

    佛言。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少年亦尔。何况老乎。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当观此身。目暗耳聋。发白面皱。背伛腰曲。骨痛筋挛。步履龙锺。精神昏塞。譬如夕阳西照。光景须臾。衰草迎秋。凋零顷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老堂警策)佛言。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平人亦尔。何况病乎。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当观此身。四大不调。百骸欲散。饮食渐减。医药无灵。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诸鱼游釜内。倐忽蕉縻。灯在风前。剎那熄灭。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二力(净土十疑论)

    往生净土。必资二种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二道(净土十疑论)

    十住婆沙论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在五浊恶世。於无量佛时。求阿[鞥-合+(白-日+田)]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二种病(纯阳祖师说)

    此是最圆通最直捷法门。必先静气。一丝不挂。实力遵行。自有好处。然有二种大病。而间断不在此数。第一是我要念佛。厌人多言。厌事多纷。未及一串二串。嗔心大动。无论念之不效。即使有益。亦不过为冥中官吏。不升净土。何也。嗔因所至也。此最大忌。最易犯。经云。一念嗔心。能焚七宝。岂不利害。此一嗔字。不知悞了多少人。添了许多病。肝气旺炽。相火奔腾。小则生狂昧昏乱之症。大则丧其本来有。如纸入红炉。灰扬顷刻矣。安能入佛国清凉法地乎。第二是念佛有求。求而不应。或生后言。佛虽不咎。其罪报难逭。凡人念佛。满五十日。三尸怒嫉。必生魔障。乃至六月。然后三尸服。而善神至。佑汝持佛。怒汝谤佛。况念佛原在大段上做功夫。若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即使灵验不过得财得子而已。与净土全不关涉矣。不知汝一意行持。久久获效。自然财来子得。不必汝求也。命中所有。不念佛亦有。所以膏粱纨袴无意修行。而命中所无。念佛自有。所以老宿名僧半生富贵也。勉之。

    三心(善导和尚说)

    身礼彼佛。口称彼佛。意观彼佛。三业真实。名至诚心。信知自身具足烦恼。流转三界。信知弥陀本愿。下至十念得生。无有一念疑心。名深心。凡所作为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往生。

    三心(念佛直指)

    执持佛号一行。通具三心。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大悲心。救拔一切众生苦故。

    三福(观无量寿佛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三力(般舟三昧经)

    念佛往生有三种力。一者本有佛性力。言烦恼心中有如来藏也。二者慈光摄取力。言弥陀光明无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三者念佛三昧力。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也。

    三辈(无量寿经)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三方便(罗什法师说)

    具此三方便者。则得生净土。一善於自行而不取相。二不取证。三善化众生。

    三疑(慈照宗主说)

    念佛人临终有三疑。不生净土。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二者疑我欠人债负。或有心愿未了。及贪嗔痴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迎接。

    三不信心(杨次公说)

    世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净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

    三故(莲池大师说)

    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其故有三。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妇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弥陀。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料得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尔生西方。尔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宫。富贵福尽。也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尔是凡夫。西方无分。则圣贤都是凡夫做。安知尔不生西方也。便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三专(善导和尚说)

    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余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余号。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修余观。若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三通(大行和尚说)

    心惟信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口惟称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身惟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

    三慧(藕益法师说)

    闻说阿弥陀佛。即闻慧。执持名号。即思慧。一心不乱。即修慧。

    三较量(十疑论)

    无始恶业虽重。临终十念能敌。今以三种较量。一者在心。造恶之时。从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岂以久来积暗而不灭也。二者在缘。造罪之时。从痴暗心。缘虚妄境界生。念佛之心。从闻佛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惨。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惨而不出耶。三者在决定。造罪之时。以有间有后心。念佛之时。以无间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大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少时焚尽。

    三不可(锡明居士说)

    念佛不可附邪教。念佛乃正大法门。虽觉平易。实该圆顿。窃恐愚夫愚妇半途厌怠。被人诱入天主无为等教。反以净土一门。为非生犯重刑。死遭地狱。可哀可悯。奉劝念佛之人。老实念去念到。一心不乱。自然花开见佛。切勿捏怪求神。妄生别想。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念佛不可当钱用。出世大法。莫如念佛。每见世人信根不正。皆谓所念之佛。死后可当钱用。以是临终颠倒。但知冥府用钱。而不知回向净土。岂不大误。奉劝念佛之人。必须归依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万不可以此出世大法。仅作应酬无常使费也。念佛不可妄杀生。念佛以慈悲为本。如不戒杀。功效减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历劫以来。同为眷属。杀彼养我。情何以堪。奉劝念佛之人。每下箸时。常设此想。自能断荤。早成净业。即或不能常斋。能持六斋。亦得往生。若杀生则断乎不可。

    三策(净土或问)

    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尔总不顾。父母老病。尔又不看。及闻其死。尔也不归。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尔救他。望尔度他。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尔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尔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刻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犂拽把。偿他始得。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尔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尔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於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妬。右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尔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取验者。既学专修。当求灵验。尔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喝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验。万万千千。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

    三独推(净土或问)

    十方如来皆可亲近。今独推弥陀。其故有三。一誓愿深重。二娑婆有缘。三化道相关也。愿重者。经云。弥陀往昔因中。尝发种种广大誓愿。其略曰。若我成佛已来。其有众生。愿生我国。或闻我名。修诸善本。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觉。既生我国。若有退转。不决定成佛。誓不取正觉。故华严钞曰。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众生也。有缘者。我佛释迦。现在世时。众生闻佛。所教归向。弥陀固已多矣。观佛灭后末世众生。无问僧俗男女贵贱贫富。稍闻佛教者。无不信向。未闻佛教者。亦会称名。纵是顽愚暴恶无信之徒。或遭厄难危险之处。或发赞叹怨嗟之声。不觉信口。便叫阿弥陀佛。至於儿童女子戏弄之际。聚沙抟泥。图墙画壁。便作弥陀佛像。甚至於学行未稳。学语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弥陀佛。此皆不劝而发。不教而能。非有缘而何。无量寿经云。此经灭后。佛法全无。但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众生。其有不信而谤毁者。当堕地狱具受众苦。故天台云。当知彼佛於此恶世。偏有缘耳。相关者。先觉谓。两土圣人示居净秽。以折摄二门。调伏众生。此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而折之。俾知所厌。彼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俾知所欣。既厌且欣。则化道行矣。又我释迦。於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尽者。度在弥陀。故於诸大众经。丁宁反复。称赞劝往者。盖化道之相关也。以是三者之故。乃独推焉。

    三道(净土法语)

    夫念不一。不生极乐。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第一信者。不疑谓之信。苟有疑焉。则心不得其一矣。是以求生极乐者。要以敦信为之。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惟心之净土。不是他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弥陀。非是他佛。一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一悟真空。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行者。前敦信如目视。今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而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而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犹如目足兼备。然后能到凉池。故次信而说行。第三愿者。夫净土般若舟航。要以信为点头探水。行为篙橹风帆。愿为船柁拨正。无点头探水。则不知通塞浅深。无篙橹风帆。则不能至其所止。无船柁拨正。则无约束要制。故次行以明愿。如此三法。可谓生净土之弘纲。觐弥陀之宝筏。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

    三持(莲池大师说)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沈。只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不妨默持。或觉昏沈。不妨高声。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三劝(莲池大师说)

    一劝极闲人念佛。婚嫁都毕。子孙克家。安闲无事。正好尽心。尽力念佛。每日念几千声。乃至几万。一劝半忙闲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闲。虽不极闲。亦可忙时治事。闲时念佛。每日念几百声。乃至几千。一劝极忙人念佛。勤劳王事。奔波家业。虽无闲时。也须忙里偷闲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间或念几百。

    三关(莲宗宝鉴)

    兜率悦禅师示众三关。一拨草参玄。只图见性。只今上人性在甚处。二识得本性。要脱生死。生死到来。作么生脱。三脱得生死。要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透此关则不拘生死。不碍去来。今念佛人。於十二时中。持一句阿弥陀佛。思专想寂。更能回光。自看如何是我本性。四大分离。向甚处去。常有此疑。蓦然识得。便知落处。即此是直捷底修行正道。

    三观(莲宗宝鉴)

    夫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由是立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过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行者念佛之时。意根为因。白毫圆光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谛观念佛心起。即是假名。体之即空。洞见此心。有如来藏。是离边显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诸佛众生一念普应。是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乃大乘圆修。三观念佛也。故曰。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三即(莲宗宝鉴)

    阿弥陀佛有广大愿力。摄娑婆众生。而归净邦。是令反妄而证真也。净土之道。其为体也。以弥陀即本性。其为宗也。以净国即惟心。其为用也。以仁恕即灭恶生善。此之三者。盖显三世报应。制其事。一心空寂。穷其理。俾达乎理者反其妄。信其事者迁乎善。使一人能行是道。以训于家。家以导於乡。乡以达於邦。以至於无穷。则天下之民。涵道泳德。融神实相。高步无何。而极佛境界。岂止以为善人君子而已哉。夫如是则何患乎忠孝。不修礼让不着欤。

    三囚(净土晨钟)

    钱孝直曰。从来三界生死轮回。比于牢狱。然则但未出生死。皆三界狱中囚也。囚有三种。其一自谓决无生理。聊于此中苟图安逸。一朝刽子手到。觳觫就毙。其一。自负千金之子。不惜金钱。打点营生。而情非决定。一面且偷游釜之娱。倘再生路绝。亦道尽甘心而已。别有负性崛强之夫。不耐束缚。伺守者少间挣断枷锁。一往无前。似此决烈。彼安肯于未死前。偷享余生。或出不出。情悬两可哉。噫此亦我辈生死狱中一榜样矣。第一种人。滔滔皆是驾言於功名富贵。辛苦博来。极宫殿妻妾之奉。以自娱乐。语以生死。恬不关心。语以生死外别有出路。哑然第付一笑。以全不具信根故也。第二种人。生来亦具宿根。礼佛参禅。护持教法。造寺斋僧。金钱不吝。然插足世网之中。名缰利锁。如入荆棘丛。牵绊不得自由。夫人生出世一件。大事因缘。不专心去做。而欲以余力及之。世间岂有扬州鹤哉。虽生平作福。不离人天生死关头。总跳不出。亦缘其怖生死。心原未真切故也。如第三。种人。不求生富贵。但下死工夫。乃真能求出生死者矣。今见缧绁中人。呼天乞命。莫不哀其愚。而[强-弓+口]其求生之不早。吾谓死囚求生。太晚比之。我辈犹为早计也。死囚秋决。岁不过一日。一日前后皆可宽然。打点我辈。在三界狱中。岁岁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贱死贵亦死。老死少亦死。恶人死好人亦死。不序爵。不序德。不序齿。一息不来。便分今古。不早打点。姑待一刻万一。即此一刻驾帖到来。刽子当面手忙脚乱。何以御之。然罪人入狱。时刻求出。以知棘墙之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故也。今众生以烦恼为家宅。以生死为园囿。不知大铁围山是我棘墙。三界法场之外。各各自有家乡乐地。诸佛悯此。为分别净秽。指以脱归。路程而岁久。抛业之人。了无归处。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则往来狱门。为治道路。一则长伺狱外。修饰旅馆。如是之恩。何身可报。诸佛既不惜垂手接引众生。反恋此毛头许事。死而不悟。何哉。

    三待(寂室大师说)

    世人欲修净业。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於净业。无缘修习。忽尔丧亡。虽悔何及。奉劝诸人。趂身康健。努力修之。

    四种念佛(普贤行愿记)

    一称名念佛。谓称名阿弥陀佛名号。於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三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四实相念佛。谓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

    四土(莲宗宝鉴)

    一凡圣同居士。此土但有信愿念佛。不断烦恼。不舍家缘。不修禅定。临命终时。弥陀接引。皆得往生。便获神通。得不退转。直至菩提。二方便胜居士。此土皆是定性。小乘根性。怕怖三界。如虎鬼龙蛇。破见思惑。杀贪瞋痴。断如来种。偏执小见。沈空滞寂。乃生如来纯说大乘调伏。三实报庄严土。此土皆是大乘圆修。三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法身大士。如尘若沙。各各分破无明。分身十方。度脱众生。菩萨所居。四常寂光土。此土是最上乘境界。惑尽情忘。诸法不生。般若不生。名大涅盘。端居此土。名清净法身。名到彼岸。亦名空劫以前自己。

    四料简(永明禅师说)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四料简(莲池大师说)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沈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

    四种饶益(慈云忏主说)

    世尊四种饶益法。度诸众生。一者示现相好。令观察者发菩提心。二者示现说法。令得闻者开悟入道。三者示现化事。令见闻者获诸法利。四者名号流布十方。令其闻者执持系念。罪灭善生而得度脱。

    四意(清凉国师说)

    问不求生华藏。而生极乐者何耶。答有四意。一者有缘故。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人也。二者使众生归凭情一故。若闻十方皆妙。初心茫然。无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三者不离华藏故。极乐去此。十万亿剎。华藏佛剎皆微尘数。故不离也。四者即本师故。经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疏云。赞本尊遮那之德也。华藏剎海皆遮那境。十万亿剎未出剎种之海。岂非本师随名异化也。

    四关(慈照宗主说)

    念佛之人有此四关。不生净土。无智之人却言。我今念佛。又有病苦。反谤弥陀。因此一念恶心。径入地狱。此是一关也。虽则持戒念佛。缘为口谈净土。意缘娑婆。不求出世善根。为爱家缘长旺。以致临终遭病。怕死贪生。信受童儿。呼神唤鬼。烧钱化马。杀戮众生。缘此心邪。无佛摄护。因兹流浪堕落三涂。是二关也。或因服药。须用酒腥。或被亲情。[这-言+虎]相逼劝。此人无决定信。丧失善根。临终追赴王前。任王判断。是三关也。临终之际。思惟活业。系缀资财。爱恋眷属。心放不下。失却正念。故於家舍。堕鬼趣中。已为祸祟。或为悭犬。或作蛇身。守护家庭。宛如在日。是四关也。

    四当(慈云忏主说)

    安养净业捷径易修。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十方诸佛无不称美。若比邱四众。善男信女。欲得速破无明。永灭五逆十恶重罪。及余轻过。当修此法。欲得清净。大小戒律。具足一切诸波罗蜜门者。当学此法。欲得临终。离诸怖畏。身心安乐。喜悦如归。光照室宅。异香音乐。阿弥陀佛与诸圣众。送紫金台。授手迎接。五道横截。九品长骛。谢去热恼。安息清凉。初离尘劳。便登不退。不历长劫。即证无生者。当学此法。欲修少法而感妙报。十方诸佛俱时称赞。现前授记。一念供养无央数佛。还至本国。与弥陀坐食。观音议论。势至行步。洞视彻闻。身量无际。飞空自在。宿命了了。徧观五道。如镜中像。念念证入无尽三昧。应当修习此之胜法。

    四不退(澫益法师说)

    往生净土。永不退转。有四义。一念不退者。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者。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者。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者。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或不解。但令弥陀名号。一历耳根。或六方佛名。或弥陀经名。一经於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譬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又如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四色莲华(阿弥陀经)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色必有光。盖由净业所感。不同此方之华有色无光也。

    四念珠(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念珠者。佛令众生欲灭烦恼。当持数珠。常随其身。专心系念诸佛名号。故说数珠之多少功德之胜劣。而有四种之不同也。一千八十珠为上品。此珠为上品者。以其数多。若持此珠。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极为上品。一百八珠为最胜。此珠为最胜。以其数次於上品。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最胜。五十四珠为中品。此珠为中品者。以其数次於前。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中品。二十七珠为下品。此珠为下品者。以其数又次於前。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下品。然此皆以珠数多寡。而分四品之别。若能专心持念。则功德平等而无异也。

    四不得(净土晨钟)

    欲办大事。吃紧尤在临时一着。从前悠忽。到此延捱不得。从前迷着。到此糊涂不得。从前浮华。到此假借不得。从前岐路。到此徘徊不得。只方寸间灵明用事。醒则立现莲台。昧则六道三涂。有分净秽。顷刻异路。危哉危哉。究竟把握。要诀不外一心正念。

    四门(慈云忏主说)

    第一礼忏门。礼佛忏悔。净除业障。使身心皎洁。如净良田。第二十念门。执持圣号。定心成行。立愿要期。植往生正因。如下种子。第三系缘门。爱护长养。滋发芽茎。如注以膏雨。第四众福门。助成繁茂。使速成华果。如灌以肥腻。相由虽尔。若或少暇。随修一门。皆得往生。

    四教离念(净土指归集)

    夫心不孤生。必托缘起行者。念佛之时。意根为因。如来毫相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观此三相迁动。念念不住。分析方空。即藏教小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起。体之即空。所观佛相。如镜中像。无佛无念。即通教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是假名。假名之心。洞鉴无量名相。了知此心有如来藏。历劫断证。离边显中。无佛无念。即别教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尘剎。诸佛一念。照明六道众生。剎那普应初心。即是今始觉知。如大福人执石成宝。必无舍念。别求离念。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圆教大乘念佛。璎珞经明。顿悟如来。即此法也。

    四可(龙舒净土文)

    此净土法门。人若知之。如己知之。岂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岂不痛哉。故能劝人修净土。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增崇福寿可。庄严往生功德可。追荐亡者亦可。但至诚咒愿。无不获其功果。

    四行愿(慈照宗主说)

    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

    四字教诏(大行和尚说)

    往生净土有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於心。称敬二字不离於口。大抵要须有信。信千即千生。信万即万生。信佛名字。不离心口。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

    四修(天亲论)

    观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一者恭敬修。恭敬礼拜彼佛一切圣众。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想专礼。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嗔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四者回向修。谓菩萨已免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众生。尽未来际。即是利他。然今时众生。悉烦恼系缚。未免恶道生死等苦。随缘起行。一切善根且速回。愿往生弥陀佛国。到彼国已。更无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

    四生(莲宗宝鉴)

    九类众生。一心具足。随造随成。无明暗蔽。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侵润。为湿生。歘起妄念。为化生。悟即成佛。迷号众生。临命终时。作恶而恶境现前。念佛而佛界自至。若是时中。把捉不住。常被妄想颠倒所使。当风火散坏之时。如落汤螃蠏相似。又焉能作主宰耶。当自念言。我今修行净业。本为生死。佛祖垂教。岂欺我哉。当依正法。真实存心。专念弥陀。舍诸虚妄。朝思夕想。念念愿生西方。如此则尘劳业识。当下瓦解氷消。反观自己生死。尚不可得。又唤甚么。作众生乎。故忏云。於一念中。得念佛三昧。普度十方六道一切众生。各各出离苦轮。同生净土者是也。

    四如(净土晨钟)

    众生愚昧。信有形之行业大。不信无形之念力尤大。何以故。念力是行业根。一切事业。非念不成。故人之念头。所系最急。如水必赴海。如火必炎上。如利刃之必伤。如毒药之必杀。无空过者。念佛之念。亦复如是。云何念佛。而佛不现。当知念力是一切法中之王。

    四孝(净土晨钟)

    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世间之孝一者。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成圣贤以显其亲。是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间之孝。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於是为大。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逝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

    四行(念佛直指)

    夫戒解行向。必从愿起。乃生净土。何谓为戒行人。既修三昧。若不持戒。虽有信心。为彼世间恶缘杂染。相侵相夺。尘劳难遣。毁坏法身。令解人邪。不得往生。经云。若一日夜。持沙弥戒。持具足戒。即得往生。故必当持戒也。何谓为解行人。修此三昧。求生极乐。若不以此深慧妙解。知净秽两土。东西敌立。真实不谬。又知即此净秽两土。全具我心。不离当念。从何法修。可得生彼。经云。读诵大乘。解第一义。乃得往生。故必当正解也。何谓为行。行人求生净土。慧解既正。则必依解立行。六时行道。三业无亏。直进不退。决期生彼。经云。修行六念。回向发愿。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故必当立行也。何谓为向。行人欲必往生。於如是戒解行等所生功德。及今一切时处。与无始来。大小善根。一一回向净土。临终乃得决生。经云。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譬如办事於家。归家得用。故必当发回向也。此四大法门一句之义。能摄一切善法。譬如四时成实谷果。各得其要。失一不成。此四法门亦复如是。若失其一。三昧不成。

    五敬(甘露疏)

    恭敬修法有五。一敬有缘尊佛。行住坐卧及便秽等皆护西方。二敬有缘像教。设弥陀像及持其教。三敬有缘师友。恭敬亲近故。四敬同学人。即同修净业者。互相劝益故。五常敬三宝。是彼生胜缘故。如此敬修。决定往生。

    五不退(净土十疑论)

    一大悲摄持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不舍。故得不退转也。二佛光照烛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常被佛光照烛。故菩提之心日得增长。而不退转也。三常闻法音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闻诸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无我之法。是以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不退转也。四善友同居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由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内无烦恼惑业之累。外无邪魔恶缘之境。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五寿命无量不退。谓诸众生得生净土者。即得寿命无量。与佛菩萨。平等无二。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

    五念门(天亲论)

    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若具定得往生。一者身业礼拜门。所谓一心专志。恭敬合掌。香花供养。礼拜彼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故。二者口业赞叹门。所谓专忆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等故。三者意业忆念观察门。所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等。如观经说。惟除睡时。恒忆恒念恒想恒观此事等故。四者作愿门。所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五者回向门。所谓专心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凡圣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之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又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后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是名回向门。

    五惑(长芦赜禅师说)

    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生疑谤。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土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沈睡眠。常居太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可谓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而流转娑婆促景。迷於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犂。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

    五不可思议(澫益法师说)

    信愿持名。径登不退。有五不可思议之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故。二即於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故。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故。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故。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故。

    五少不得(净土晨钟)

    今幸值得意时不肯念。到失意时少不得念。顺境时不肯念。到逆境时少不得念。无疾痛时不肯念。到病笃垂死时少不得念。强壮时不肯念。到衰暮时少不得念。纵眼光垂瞑时不肯念。到转身入木。殡埋荐度时少不得念。呼吸尚存。不知不觉。忽然口中念出。佛来还算。与佛有缘。只怕七尺忽横。三寸易断。这句佛要念竟不及耳。所以临终十念。即得往生。

    五禅(智者大师说)

    行者观佛。住心一境。名凝心禅。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静。了亮洞微故也。复次前虽凝心。所习未惯。不觉驰散。今制之令还。谛观金相。名制心禅。复次制心得定。既非理观。皆属事修。今体之本空。谁凝谁制。无佛无念。名体真禅。复次前虽体真。犹滞空寂。无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法洞明。不为空尘之所惑乱。名方便禅。复次前虽体真。及以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今谛观静乱。本无相貌。名言路绝。想念都忘。名息二边分别禅。

    五必(净土晨钟)

    今夫人之朝而必夕也。暑而必寒也。幼而必壮。壮而必老。老而必死。自古及今如是。苟夫人之朝。而不为夕谋。暑而不为寒。谋必群诮其愚。独自幼至壮。且老而滨死。不知为之谋。其愚不又甚乎。当其蓦焉而生。蠢焉而长。颓焉而老以死。栩栩焉。籧籧焉。而爱河欲海之溺人无已时。名缰利锁之牵人无已时。一旦灰寒。火传薪换。临了一局。谁人能免。自兹以往。灭灭生生。六道三涂。如转辘轳。日相寻于生死之业。而不求解脱之方。谓之愍不畏死可也。真能畏死者。必求解脱生死之方。若求解脱。则舍念佛何途之从。舍净土吾谁与归。

    五不正(净土晨钟)

    人生如水泡。生灭无常。况世间无非是苦。若大限忽至。平生罪恶。岂得全无。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说一不正话。视一不正色。听一不正声。为一不正事。无非过恶。况所食者众生之肉。所衣者亦杀众生而得。又况所有过恶。不止於食肉衣帛。思之诚可畏也。闭眼之后。不免随业缘去。无有出期。唯西方净土。最为超脱捷径。色身难得。趂康健时。办此大事。

    五义(宝王论)

    夫辟散之要。要存於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氷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於戎轩。以定破於强敌。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

    六度(莲宗宝鉴)

    执持一句阿弥陀佛。一念之中。与理相应。诸法现前。六度具足。布施则心无染着。持戒则不起妄缘。忍辱则能所俱忘。精进则心无间断。禅定则动静俱寂。智慧则不立丝毫。

    六度(澫益法师说)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师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六种念(净土晨钟)

    真切念佛。须具六种念。一勇猛念。太文弱来。不得如孝子报父母深雠。纵高崖深涧。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一悲伤念。太洒落来。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一感愤念。太和平来。不得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一恋慕念。太淡泊来。不得如己。所深爱物。魂梦缱绻。帷恐或失。故一乐事现前踊跃欢喜念。如寒得衣饥得食。故一恶缘照面悔恨激切念。如死里逃生。故总之心口相一。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六根(龙舒净土文)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沈檀脑麝。只为两窍之鼻。食前方丈。只为三寸之舌。妙丽娇娆。只为臭腐之身。随顺逢迎。只为狂荡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