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清珠集最新章节!

    续藏经   清珠集

    清 治兆辑

    清珠集序

    执涂之人。而问之曰。儒与佛异乎。曰异也。柳子有言。浮图之说。推离还源。合於生而静者。以为不背孔子大鉴之道。终始性善。不假耘锄者。以为不背孟子。然则瞿昙氏之真诠秘谛。未始不与儒家相契。其持身之严。任道之笃。殆亦儒门律师也。拈花微笑宗风邈矣。一棒一喝禅旨晦矣。於是依言语立文字。而千七百公案。作随方媲儗。对人演说。意愈勤而法愈离。骎骎至于净业道微。魔外交作。诚空门之阳九也。释治兆。竖幢於净愿之社。结夏三十年。同志缁素。勉思汇征。禅悦之暇。耽赜内典。会稡诸家。摘抉单传密付之义。汇为一书。书成走白足。请叙於余。余儒者徒也。不娴释氏家言。将何以觑破是卷之有足警惺於大小修行人哉。祇见其言简而意赅。旨精而包广。未必别具手眼。已自洞见骨髓。由蹊径而造堂室。莲灯指路。宝筏登岸。恍然若参猊座而聆潮音。不其大欢喜欤。噫贤劫沦而象教替。未尝闻有启扃鐍而数珍宝如治兆者焉。治兆持身严。而信道笃。自托於觚墨之间。集古德不传之秘。欲化度一切众生。则此心良亦苦矣。

    庚午仲秋绮树楼主人少荷居士赵成夏叙

    夫清珠者玻璃也。此珠投於浊水。则浑浊尽去。彻底澄湛。置之泥淖。则涌出泥上。卓然独存。且珠体虽极莹澈。然万象森罗无照无染。惟将二珠相照。则光彩交映。辉天鉴地。无量寿如来普光明智亦复如是。此智照处。贪嗔烦恼当下氷消。邪魔外道自然降伏。所过所存尽化同体。圆融法界。佛佛互现。普光明智亘古亘今。常寂常照。无有边际。无有穷尽。又如许多雨滴落於大海。皆为一味海水。一切众生念佛之念亦复如是。百千万念皆是真如法界普光明智。乃知此念佛法门最上顿宗。一超直入佛智胜行。岂不快哉。现世以忠孝敬顺为基本。慈怜恻隐为当行。时时念念。以弥陀普光明智照之。则无一事非真如。无一相非佛智也。今有信士数十人。同愿发心。结社念佛。将幻空上人所辑清珠集。刊印流布。欲与法界含识。同圆种智。可谓淤泥莲华。居尘出尘。甚为希有。若能净念相继。一心不乱。思专想寂。能所两忘。则究竟此念。直入於弥陀法性真如海。同游於毗卢遮那华藏剎。尽未来际。度脱众生。无量无边。是以随喜。乐为之序。

    岁上章敦牂端阳日法幢山人虚舟堂德真和南谨书

    自序

    经曰。人於自衣。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也。乃知人人分上。各有一颗无价宝珠。玲珑莹澈。常放大光明。故古颂云。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此珠非大亦非小。昼夜光明皆悉照。此之谓也。至若龙女献珠。受记莂也。罔象索珠。得无心也。鱼目作珠。认贼为子也。买椟还珠。迷妄失真也。又有摩尼珠。帝网珠。髻明珠。在掌珠。种种之珠。无非发明此心珠也。故永嘉解珠。丹霞玩珠。关南获珠。韶山炼珠。先德之汲汲於此珠者。良有以也。余方节录诸家净土要语。以清珠名集。盖取诸清珠。下於浊水。水不得不清净。念投於散心。心不得不一之意也。净愿社友欲付剞劂。庸广同志。仍为社中规约。证珠以弁卷。噫吾人既到宝所。必须探骊龙握灵蛇。岂可徒手空回乎。若能认得此衣底本有之珠。则定不暇为他人数宝。更何有於此集。然毕竟那珠在甚么处。咄。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漉始应知。

    同治九年庚午余月浴佛日雪岳沙门幻空治兆书于普光寺之乐西观

    凡例

    净土之书。汗牛充栋。而是集节录诸家。尽祛繁冗。披沙拣金。将以一句半偈。警惺行人。且不敢以己意妄自参入也。  各则不录何人说某书出者。譬如集腋成裘。贵无缝痕。俨成一家语。欲使览者启信笃修而已。且备载引用书目。博雅之人。自应默会出处矣。  往生方便有二门。一曰观想。二曰持名。是集专主持名。而略观想者。众生心粗。观难成就。且此土根机持名甚易。有愿必生故耳。  抄选各家。如集众医。经验良方。颇有重复。而无伦次。然务在自觉觉他。则不妨谆谕之至於再三也。  专说净土而简禅宗。盖取有禅无净。十人九错。有净无禅。万修万去之意。然方便多门。归元无二。则禅净何尝分岐。唯参念到源。始知其不差毫厘。  是集无分类。中有警策启信修行发愿饬终功德持戒劝孝正辨引喻等门。而始於自己佛。以无不是佛终焉。欲使览者。顿悟自性佛。即证无生忍。  自顾寡陋。搜阅未博。所辑几则未免漏万。若随见续录。以俟后之同社诸贤云尔。

    引用书目

    净土十疑论(智者)  念佛三昧宝王论(飞锡)  往生论(道安)  群疑论(怀感)  安乐集(道绰)  净土慈悲集(慈愍)  万善同归集(永明)  往生净土忏愿仪(慈云)  直指净土决疑集(王古)  宝珠集(同上)  龙舒净土文(王虚中)  归元直指集(宗本)  净土或问(天如)  三时系念仪范(明本)  净土立教志(志盘)  寂照集  白莲集  莲宗宝鉴(普度)  念佛直指集(妙叶)  念佛镜(道镜)  云栖法汇(袾宏)  净土指归集(大佑)  慈恩通赞(窥基)  西方合论(袁宏道)  乐邦文类(宗晓)  净土晨锺(周克复)  故乡消息(丁明登)  莲漏清音(莲侣)  净土自信录(王阗)  禅念弥陀道场忏法(王子成)  莲华世界书(唐宜之)  净土法语(无尽)  梦游集(德清)  净信堂集(智旭)  净土生无生论(传灯)  佛顶珠(石成金)  西方公据(庆廉)

    目录

    自己佛  秘密法门  直下承当  玄妙简易  六度万行  一乘正因  真空  正知见  有求即得  贵贱  一蹉百蹉  醉梦  活计  竖横  觅安下处  性情  知苦出苦  转变是我  糊涂  随业  好汉  生自心中  实无去来  无阶级  大德大福  酬宿报  法身  一局  秋草冬蝉  无着  恍如一梦  遭他累  以小易大  险身  仔细看  努力  警老  丢得下  戒病  非是我  忧喜得失  带不去  决志  钩锁连环  拨置万事  无常信  修行及早  天性相关  十种信  须弥山  三通  回向  信定得  只从今时  深思谛信  蜎蠕  招安为民  拘於所见  无效  自欺慢弃  功德  法中王  只此一念  作得主  自己命根  真境  张三李四  放下  自成一片  趋向  绵密  唤醒  真念  初心  澜翻潮涌  喃喃  恭敬心  五敬  都摄六根  克期成就  静做动炼  专修  晨夕课  十念  心息相依  当念往生  参念  研究  直捷  心花灿发  一相三昧  精明  日观  白毫  观想  见诸瑞相  愚不可能  着力  最初一步  真实修行  不容放过  三得  正好  百工四民  正行  密忆  菩提心  三心  解脱  雨淋头  常永贞固  一境一心  闻见  回嗔作喜  渡河筏  静之至  愿王  直入无为  回向偈  满愿  至诚  金刚幢  气类交接  必蒙接引  竟有生处  永无退转  千年调  好消息  离心无体  全现  称意之事  鸣磬  平等  指南车  归故乡  瑞应非一  护身符  三疑  四关  七分得一  不得念  预修  贼去关门  [谷-禾+牛]牛乳顷  苦乐相比  无非是善  取验  远魔  七胜  高声念  劝修福报  礼佛  不修十失  十种功德  净土十胜  往生十易  众戒清净  璎珞珠  悟情  怨亲  杳冥  七不得  放生  戒杀  食色相因  体恒自如  一丝可系  要断根株  出世间孝  助亲西行  报恩  普度  众善相资  行无疮疣  十心  四料简  去备  当学此法  三股绳  较量  出家  摩头  医王  六根  用境  除我相  心空理寂  心灭性现  业性空  万牛莫挽  坚持  独当  潇洒快活  养生忘死  五惑  自甘涂炭  邪见  贡高  阿伽陀  防死  许多榜样  笑哭  少善难生  蜡印印泥  百斤金  验生  生死二苦  十难  情想飞坠  善因恶果  得意忘言  形骸得失  二天人  小因果  资生助道  无苦  寂用无碍  离妄即真  迷悟  无不是佛  (附)结社文  发愿文  募缘疏  戒忏疏

    清珠集

    古灵山普光寺净愿社主释幻空堂 治兆 辑

    自己佛

    三世诸佛。尽在自己身中。因气习所昧。境物所转。便自迷了。若於心无心。便是过去佛。寂然不动。便是未来佛。随机应物。便是现在佛。清净无染。便是离垢佛。出入无碍。便是神通佛。到处优游。便是自在佛。一心不昧。便是光明佛。道念坚固。便是不坏佛。广大慈悲。便是弥陀佛。且今人见十方诸佛。便作奇特想。於自己便作下劣想。不知诸佛只是本分的凡夫。凡夫只是不本分的诸佛。分内珍宝。掉头不顾。分外艰苦。甘自承当。可怜可悯。

    秘密法门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黏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黏去缚秘密法门。莫更他求。

    直下承当

    八万四千法门。总不如一句佛。一千七百公案。亦不如一句佛。何则。惟此一门。有顿有渐。有理有迹。上根智人。直下承当。见性成佛。中下之流。未能顿超者。仗彼佛力。皆得往生。是如此门胜过一切。

    玄妙简易

    此道至玄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乘此念力。往生净土。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即证无生法忍。

    六度万行

    一句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都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不计人我是非。即大忍辱。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一乘正因

    念佛者。惟求一乘佛果为期。不於余乘妄有希冀。发如是心。乃修净土。是谓正因。苟为不然。虽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真空

    前事过去空。今事眼前空。未来决定空。一切世缘佳者。如彩云簇艳。恶者。如浊雾迷空。今人於顺意则生留恋。拂意则起憎嫌。徒增黑业。实相安在。惟时时以空观照之不可执。而为有自障吾心。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之谓般若真空。出世吃紧第一着也。

    正知见

    修净业人。期生净土。虽由炼行而得。若不遇正知见人。说法开导。则不得其要旨。而或堕於邪倒。错路修行。不可不谨。譬如耕稼农夫加功。扶疎益寡。时泽一降。华果敷荣。轮翼双运。目足更资。则无盲跛之失。大抵道俗念佛多不明理。或被执空之人。横生讥谤。则心生疑惑。遂致退失。由不闻法故也。

    有求即得

    外身虽见而原无。譬如水上之泡。乍起还灭。内身不见而原有。譬如木中之火。有求即得。此等明确学人尚然。不知木中之火。求之如何。一心正念。

    贵贱

    如云此是金玉。此是砂石。虽三尺孺子。亦必弃石而求金。不劝而自取。盖因识其贵贱。行者亦尔。既明识此土是苦。彼土是乐。此是生死沉溺。彼是自在解脱。亦必舍秽求净。自然念念不住。心心不息。如救头然。闻教便行。

    一蹉百蹉

    古人云。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一之至百。何蹉之多。直至於是。经言。离恶道得人身难。得人身逢佛法难。然而逢念佛法门。信受为尤难。如经所说。蚁子自七佛以来。未脱蚁身。安知何日得人身。又何日逢佛法。何日逢念佛法门。而信受也。何止百蹉。盖千蹉万蹉而无穷也。伤哉。

    醉梦

    世人大约富贵贫贱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惟生净土。朗然独醒。

    活计

    此身蠢然一死物。其内泼泼地者为活物。莫於死物上作活计。宜於活物上作活计。凡贪外物。种种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世人虽未能免此。当於营生奉身之中。挪顷刻之暇。回光自照。以留心於净土。乃活物上作活计也。

    竖横

    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最为直捷。最为奇胜。故云。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人生百岁。不闻此言。不如孩童而得闻。读书万卷。不闻此言。不如愚人而得闻。已闻矣。又有信与不信。既信矣。或修或不修。即修矣。或专或不专。斯皆前世之业障。故大心众生。独能奋然以了生死。

    觅安下处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

    性情

    知识是情。虚灵是性。虚灵能生知识。知识能迷虚灵。凡夫都把知识。迷了虚灵。所以随知识生而复死。若能一心念佛。知识净尽。虚灵透露。与太虚同体。自离生死。是即无生。是即净土。是即极乐。

    知苦出苦

    欲入此门。先须知苦。既知苦已。须求出苦。一切众生以苦为乐。不思此身自无量劫来暂在人天。惊同闪电。俄而铜柱铁床。魂游地狱。俄而毛群羽族。血染刀砧。皆由业识所牵。如牛拽磨。轮转无穷。即今暂得此身。老衰病死。疾于呼吸。恶露不净。无异臭尸。若不发决定心。起精进行。何由出离。

    转变是我

    佛身湛然常寂。无有去来。众生识心。托佛本愿功德胜力。自心变化。有来有去。是知净业纯熟。自睹佛身。恶果将成。心现地狱。如福德胜者。执砾成金。业贫之人。变金成砾。转变是我。金砾何关。

    糊涂

    世人念佛不真切。只是把生死二字看得。轻忽一生。忙忙碌碌。将性命撇在虚空。与己全无干涉。即或当场。嗟叹片时。毛骨悚然。过后仍前醉梦。屠赤水云。世智纷纷。名利场中。伶俐识神扰扰。死生路上糊涂。哀哉。谁晓四大非坚。无常甚速。三途八难。最辛极苦。肯去要紧。真切念佛。百中希有一二也。

    随业

    世间昼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若生必有死。人乃讳之。不肯说出。何太痴也。盖以神之来。托於此形。谓之生。以神之去。离於此形。谓之死。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来。故舍有成坏。且神何自来哉。随业缘而来。神何自去哉。随业缘而去。自无始以来。投胎易壳。不得久留於一所。盖以吾所造之业非久。而不尽者。故神之舍於业也。业尽则形坏。形坏则神无所舍。又随吾今世所造之业而往矣。然则吾所往处。可不预计哉。如人造宅必居。设馔乃享。故作如是业。必受如是之报。现修业净。决定往生。更何疑哉。

    好汉

    遍观世间人。其知名当世者。亦是千百辈中好汉。然却都将此世界。认做是我常住不去的世界。由明眼视之。色色过影。一弹指间。便去了许多。正如木偶登场。暂时呼笑。被造物者将那线索。提挂壁柱头上。嗟乎此围木中间。尺五地方。岂是汝住头之地乎。若能发愿往生。清泰国中。住不退转。证无生忍。乃名好汉。

    生自心中

    夫十方虚空。无量无边心量。都能包摄恒沙世界。无量无数我心。一一周徧。如此看来。十万亿国。在我心中。其实甚近。何远之有。命终生时。生在自己心中。其实甚易。何难之有。但使众生净土业成。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则一弹指顷。即得往生。

    实无去来

    大愿圣人。从净土来。来实无来。深心凡夫往净土去。去实无去。彼不来此。此不往彼。而其圣凡会遇。两得交际者何耶。弥陀光明如净满月。徧照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取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

    无阶级

    一念精进。业化为因。一念退歉。缘化为业。火坑莲台倐忽一转念时。故弥陀恒与六道众生。有地位而无阶级。

    大德大福

    今人轻视西方。不肯念佛。是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慧大圣贤的句。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祇是不失人身而已。

    酬宿报

    三界火宅。业系受身。寿命短长。皆酬宿报。前世有十年分。今世受用十年。前世有二十年分。今世受用二十年。人生百岁。七十者稀。大限到来。还他一死。只如功名富贵之家。财宝如山。妻妾满室。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柰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了也。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法身

    世人不知本性法身。而认此四大假身为真如。百千澄清大海水不认。而认海中一浮沤泡沫。以为海也。於是因此假身。造种种罪业。宫室求高广。以居此身。衣服求罗绮。以华此身。饮食求珍美。以饱此身。车马求轻肥。以逸此身。声色求美丽。以娱此身。於是人我分焉。贪吝嗔喜是非荣辱生焉。一生无限罪业。悉从此起。一朝变坏彼四大。悉归乌有。而罪业乃识神承当。如此执迷不悟。枉受轮回。诚为可悯。若能悟其为假。暂时寄寓。粗活百年。不求称意。不为彼而造罪。假者既悟。则真者现前。山河大地。全露法身。不执浮沤。便见大海。知此而益知净土之当修矣。

    一局

    自幼至壮。老而滨死。不知为谋非昏而忘之。则畏而讳之耳。且人之畏死。又非真能畏也。当其蓦焉而生。蠢焉而长。頺焉而老以死。栩栩焉。蘧蘧焉。而爱河欲海之溺人无已时。名缰利锁之牵人无已时。一朝灰寒火传薪换。临了一局。谁人能免。自兹以往。灭灭生生。三界六途。如转辘轳。迹其所为。日相寻于生死。於生死之业而不求解脱。谓之愍不畏死可也。若真能畏死。必求解脱。则舍念佛。何道之从。舍净土。吾谁与归。

    秋草冬蝉

    只看眼前寒暑催人。何异流波闪电。回首四五十年前。人物倐忽凘尽。当时苦乐谁不执迷。而秋草冬蝉形响俱化。别成一番景象。不及知矣。后之视今。犹今悲昔。迷者孟浪。悟者耽延。扰扰奔忙。那件实在。惟有亟亟性命一道可登极乐。为不虚此风中烛焰耳。古训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又曰。今日又恁么空过。未知来日何如。闻此痛切语。能不心战毛竖。贪恋无益之虚事。消磨有限之光阴。想前追后。可叹可悯。

    无着

    田园屋宅。金银财帛。夫妻子女。俱非着人物也。其着人者。乃臭肉枯骨之堆垛耳。有此堆垛。引起认堆垛之妄念。无端便生执着。便道臭肉是我。枯骨是我。妻拏是我。田宅金帛是我。嗟乎一何痴愚也。若是明达的人。识得世间。总没要紧。处处无着。西方有佛国名极乐。念念不忘。从今相约。骨肉散时。恰用得着。

    恍如一梦

    人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带索等物。不问大小。或祖父以传於己。或自己营造而得。或子孙或他人为己缉累而得。色色无非己物。且如窗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微。被人将去。犹有吝心。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帛已多。营犹未止。举眼动步。无非爱着。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务无非挂怀。一朝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言思之。恍如一梦。古偈云。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遭他累

    就是身上。被人掐了一把。脸上彼人唾了一口。原非大事。不知不觉。就发出许多暴怒来。必至报复而后已。又於身上。或生一疮一疖。或发一癣一斑。本不害事。心里也不快活。必至平愈而后已。又或蚊虱蛟了一口。针芒刺了一下。泥垢灰尘污了一些。心里也不欢喜。及至无常到来。眼光一闭。任人把这身子。火烧土埋。狗咬蚁吃。都不能管这样虚假。如何徒遭他累。退却信心。不肯念佛。

    以小易大

    从来三界生死轮回。比于牢狱。然则但未出生死。皆三界狱中囚也。囚有三种。其一自谓决无生理。聊于此中。苟图安逸。一朝刽子手到。觳觫就毙。其一自负千金之子。不惜金钱。打点营生。而情非决定。一面且偷游釜之娱。倘再生路绝亦道尽。甘心而已。别有负性崛强之夫。不耐束缚。伺守者少间。挣断枷锁。一往无前。似此决烈。彼安肯于未死前。偷享余生。或出不出。情悬两可哉。噫我辈在三界狱中。岁岁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贱死贵亦死。老死少亦死。恶人死好人亦死。不序爵。不序德。不序齿。一息不来。便分今古。然罪人入狱。时刻求出。以知棘墙之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故也。今众生以烦恼为家宅。以生死为园囿。不知三界法场之外。各各自有家乡乐地。诸佛悯此。为分别净秽。指以脱归路程。往来狱门。为治道途。长伺狱外。修饬旅馆。如是之恩。何身可报。众生痴迷。反恋此毛头许事。以小易大。死而不悟。哀哉。

    险身

    独子人谓险。子多置姬媵广嗣。何不念身一而已。非险身乎。世多知子之险。而忘身之险。七篇时文。几级官位。数箱金帛。一区宅子。数亩田园。几个娇妻美妾。一场没正经没要紧。闲是闲非。人人被他汩没一生。个个打不出这般窠臼。虚碌碌忙迫一场。蚤已谢世。吁可悲也已。古人云。使吾却十年亦可少集事。奈何天地间日无再中理。又云。狂谋迂算百不就。惟有霜鬓来如期。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皆至言也。胡不猛省一心正念乎。

    仔细看

    古人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又到我。又云。雀啄鸦餐皮肉尽。风吹日炙髑髅乾。目前试问傍观者。自把形骇仔细看。他人身子如此虚假。就是尔的榜样可见。尔的身子须不是生铁铸成。又不曾吃过长生仙药。怎能逃得无常。说起便怕。何不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努力

    世人修行净业。勿得言。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暮年。若己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於净业无缘耶。忽尔丧亡。虽悔何及。是故即今宗健。努力修之。

    警老

    佛言。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少年亦尔。何况老乎。目暗耳聋。发白面皱。背伛腰曲。骨痛筋挛。步履龙锺。精神昏塞。譬如夕阳西照。光景须臾。衰草迎秋。凋零顷刻。何不猛省无常。战竞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

    丢得下

    无常迅速。老少无别。少年犹处未定之天。若老年人。定然光景无多矣。须把身世事。处分了当。任他大限朝暮到。撒手便行。无所系累。此晚景大要紧处。修净土人。尤不可忽。每见人到属纩时。都有几件做不完的句。当能於每日到上床时。都有丢得下的意思方好。但己事不办。说丢得下也难。

    戒病

    当观此身。四大不调。百骸欲散。饮食渐减。医药无灵。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诸鱼游釜中。倐忽焦糜。灯在风前。剎那熄灭。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何不猛省。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非是我

    盛夏暑月。肥胖壮汉。忽於黄昏之际。得个急病死却。到半夜时候就觉。臭秽逼人。近傍不得。急急用棺材。盛了等不得。到天明。抬去出埋。不容停留。以此看来。昨日晚间。犹是一个健汉。今日早起。就是一副臭尸。一堆坟土。未知他一个识神。又向何处。净土偈云。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从前金玉付他人。

    忧喜得失

    今有贸易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则心自喜。反是则必忧。是以外物小有得失。而忧喜也。以吾之光阴有限。汩没过时。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以净土之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何不思之甚也。

    带不去

    家产财物。在眼明脚健之时。经营计较。悭吝守护。将谓百千万年得他受用。谁知都是虚假。不要说别的大事。就是失去一文钱。折了一只筯。打破一个碗碟。甚至於椅卓安置稍斜。是极小的事。胸中也不快活。又如穷人乞化一钱一粒。心里也不欢喜。及至一口气。呼吸不来。两足直硬。时候虽有万贯家财。遗与别人享用。一些儿带不去。何用抵死悭贪。

    决志

    若学专修。志须决定。尔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尔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业也。又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洋铜热铁业也。又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於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妬憎。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尔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

    钩锁连环

    世事千端。生缘万扰。如钩如锁。连环不断。心则念念不住。身则在在无休。役我升沉。障我本性。历劫至今。曾未休息。无常迁变。不可久留。纵寿百年。不逾弹指。今日明日难保其存。忽於眼光落地。不觉剎那异生。随其业因。受形别类。披毛戴角。着地飞空。今日见解都忘恍惚。三途六趣瓢零多劫。不知所归。可谓大苦。若非即於目下当念。效彼先觉。猛发大心。立决定志。跳出稠林。安能行业昭着。光动人天。群有蒙恩。诸佛护念。即不待娑婆报满。便得往生。

    拨置万事

    世间万事。尽如梦幻影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尔广造伽蓝。多增常住。将谓多做好事。却犯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讵知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为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且拨置万事。一心正念。

    无常信

    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与通信。王言。吾信数矣。汝目渐昏。一信也。汝耳渐聋。二信也。汝齿渐损。三信也。汝百体日益衰。信不知其几也。一少年亦咎王云。吾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王胡不以信及我。王言。亦有信及君。君自不察耳。东邻有四五十而亡者。西邻有二三十而亡者。更有不及十岁与孩提乳哺而亡者。非信乎。良马见鞭影而行。必俟锥入於肤者。驽骀也。何嗟及矣。

    修行及早

    两脚直一品朝官做不得。两脚直万贯家私顾不得。两脚直孝子顺孙替不得。两脚直娇妻艳妾恋不得。两脚直盖世机谋使不得。两脚直满腹株玑夸不得。两脚直美味珍馐吃不得。两脚直高堂大厦住不得。两脚直锦绮盈箱着不得。两脚直宝玩满笥携不得。两脚直妙舞清歌享不得。两脚直绿水青山游不得。两脚直造下罪业撇不得。两脚直结下冤家解不得。两脚直阎罗阿旁避不得。两脚直巧言花语推不得。两脚直人情关节用不得。两脚直亲戚势要靠不得。两脚直刀轮火狱免不得。两脚直马腹驴胎躲不得。直直直。不限时来不限日。清晨不保午时辰。日中不保申时刻。任汝功业比姬公。任汝英雄比项籍。任汝钱财过石崇。任汝文章过李白。任汝苏秦舌万端。任汝陈平计六出。任汝离娄公输巧。任汝管辂君平术。任汝君王势滔天。任汝后妃色倾国。喉咙但有三寸气。肩头苦费千般力。跨街昨日逞华颜。缠棺今夕眠枯骨。北邙多少高低坟。鸱鸮夜啸青枫泣。千载兴亡蜂蚁场。百年成败狐狸窟。丢开善念不寻思。失去人身难再觅。富贵固是夙生来。享尽亦须防算逼。摩尼百八手中提。弥陀一句心头忆。此生不度何时度。修行及早无常迫。儿女尽是冤家债。利名尽是刀头蜜。杀生是啖姻亲肉。淫邪是饮洋铜汁。上床别却鞋和袜。明朝来否事不测。一声去也只索随。求神礼佛毫无益。至亲父子及夫妻。改换重来懵不识。船到瞿塘补漏迟。蹉过许多好时日。轮回件件理分明。因果椿椿无爽忒。迷却多生说现生。痴人无数齐称屈。频呼苦劝不回心。除非等待两脚直。

    天性相关

    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故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淴-心+口]。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而众生念念与之迷背。经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众生。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十种信

    欲了生死。修行净业。当发十种信心。念念不忘。决生净土。得不退转。一信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二信凡夫在迷。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息。三信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四信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五信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六信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七信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信念佛之人。阿弥陀佛。神通光明。摄取不舍。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诸佛。同以神力。时常护念。十信既生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於此十种。不能深信。生疑惑者。虽念佛而不得往生矣。

    须弥山

    凡修净土人。灼然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件事始得。若半进半退。似信似疑。济得甚事。如何出离轮回。譬如百二十斤担子。到临时。自家担荷得去。方得了事。决不在会说会道。广化人缘上。决不在有传有授。扭捏做作上。决不在盛设道场。多点香烛上。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持一句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心一意。猛着精彩。誓毕此生。同登净域。

    三通

    心唯信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口唯称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身唯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信心者犹如深栽果树。根深故风吹不动。后着果实。济人饥渴。念佛之人。亦复如是。

    回向

    念佛工夫。祇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只为信力不深。胜业沦于有漏。又欲舍此别商。误之误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须改也。

    信定得

    凡欲念佛。要起信心。若无信心。空无所获。信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定灭诸罪。信念佛定得佛护。信念佛定得佛证。信念佛临终定得佛来迎接。信念佛同信之人皆得往生。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信念佛生净土。定不堕三恶道。受持此法。往生净土必矣。

    只从今时

    世人虽发道心。被身口眷属家计三种所累。竟忙了一生。闹了一生。苦恼了一生。乾弄了一生。又空过了一生。不得念佛。又因此累起无量贪嗔痴。造无量大小恶业。有志之人。只从今日今时起。知到这个身是假。这眷属家计都是虚假。於此三种累上莫认着。莫恋着。莫贪着。要从自己胸中。发出一个信心来。山烂不改。海枯不移。无论行住坐卧。随便一心正念。务要勇猛。再不因循。务要精进。再不懈怠。务要坚固。再不忽略。只是回光照破。痛自省发。今日也念。明日也念。时节到来。包尔见佛。包尔往生。

    深思谛信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者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此法门。不费多力。决定往生。决定见佛。

    蜎蠕

    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教化无央数。天人民物。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莫不得过度解脱者。蜎飞谓微细飞虫也。蠕动谓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於人乎。是其所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若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无足疑也。

    招安为民

    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针虽轻。不赖舟船。江不可渡。盖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为贼。一日招安。遂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恶者。亦复如是。又如虮虱万死万生。不能一里。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净土者。亦复如是。更何可疑乎。

    拘於所见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於目前所见而已。且如陋巷粪土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毙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浊世。不信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於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於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於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

    无效

    今世之人。或有修而无效者。盖彼信根浅薄。因地不真。未曾立行。先欲人知。内则自矜。外欲显耀。使人恭敬供养。冀有所得。甚至妄言。得见净境。或见些少异样。及梦中善相。未识是非。先欲明说此等卑下。必为魔惑。愿行退失。还随生死苦趣。可不慎哉。

    自欺慢弃

    世有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夫行海无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往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至如龙猛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车可灭。舟石不沉。现华报者莫甚於张馗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於雄俊再苏而证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自欺自慢。自弃己灵。流入轮回是谁之咎。

    功德

    弥陀本愿。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不果遂者。誓不成佛。十念信乐尚得往生。况复一日信乐者。况复一月一年一生信乐者耶。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复十念耶。况复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灭罪耶。重罪尚灭。况轻罪耶。又复校量念佛功德。比余善根优劣之相者。经云。若人以四事极好之物。供养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佛。所得福德。不如有人合掌一称佛名百千万分。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一称佛名功德尚尔。况复十念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功德耶。现世安隐。众圣守护。离诸灾厄。功德无量。

    法中王

    佛以大圆觉。充满十方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人之念头所系最切。如水之赴海。火之炎上。利刃之必伤。毒药之必中。无空过者。念佛之念亦复如是。当知念力是一切法中之王。

    只此一念

    专意一念。持一句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即是化佛。是破地狱之猛将。是斩群邪之宝剑。是开黑暗之明灯。是度苦海之大船。是脱生死之良方。是出三界之径路。是本性弥陀。是达唯心净土。但要记得者。一句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作得主

    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一念佛。能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於睡梦中作得主。于病苦中作得主。以至临命终时。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只是要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更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得大受用。

    自己命根

    只将一句佛。横在胸中。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现前境界。当下消灭。

    真境

    真切念佛。须具六种念。一勇猛念。太文弱来。不得如孝子报父母深雠。纵高崖深涧。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一悲伤念。太洒落来。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一感愤念。太和平来。不得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一恋慕念。太淡泊来。不得如己所深爱物。魂梦缱绻。惟恐或失故。一乐事现前踊跃欢喜念。如寒得衣饥得食故。一恶缘照面悔恨激切念。如死里逃生故。总之心口相一。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张三李四

    现前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现前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祇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放下

    先将自己胸中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句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如此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

    自成一片

    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去*九]难复。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趋向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

    绵密

    念兹在兹。心念不空过。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续。即是净念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进修工夫。

    唤醒

    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乃为金刚持然。又不可执定。若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真念

    高声念。低声念。六字念。四字念。紧念。缓念。朗念。默念。合手念。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打板念。敲鱼念。掐珠念。行道念。礼拜念。独自念。同众念。在家念。在外念。闲也念。忙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卧也念。连梦中也念。才是真念念得心酸泪下念。得火灭灰寒念。得神号鬼哭念。得天喜神欢。一声佛振动了魔王宫殿。一声佛粉碎了剑树刀山。一声佛为百劫千生消业障。一声佛为四恩三有启因缘。

    初心

    最初下手。须用念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尔讲得十二部经。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

    澜翻潮涌

    新学少年。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何能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者。亏这句佛。如不念佛时。澜翻潮涌。剎那不停者。岂能觉乎。

    喃喃

    如来教人念佛。正摄百千万杂念於一念。一念猛励。自然证佛。还思今人念佛时。一串素珠中。意起意灭。不知多少更端。则其念佛亦只口中喃喃。心上并不知有佛。彼手之於口。口之於心。尚未合一。安望凡人与佛能合而为一耶。

    恭敬心

    大智度论偈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即时为现身故。我皈命礼。若人欲疾得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即见佛。

    五敬

    恭敬修法有五。一敬有缘尊佛。行住坐卧。及便秽等。皆护西方。二敬有缘像教。设弥陀像及持其教。三敬有缘师友。恭敬亲近故。四敬同学人。即同修净业者。互相劝益故。五常敬三宝。是彼生胜缘故。如此敬修。决定往生。

    都摄六根

    一心正念。则六根都摄。六处皆念。如眼不取色。是眼念佛。耳不闻声。是耳念佛。鼻不嗅香。是鼻念佛。意不念法。是意念佛。惟其都摄六根。乃得净念相继。不暇方便。自得心开。现前见佛。

    克期成就

    行人欲克期取证。凡治生杂务。即时屏除。但念不久。定生净土。诃去爱欲。勤息恚痴。无始恶习。速求舍离。不为障碍。自当观察。何习偏重。诃弃调停。取令平复。大集经明七七日。鼓音王经明十日十夜。观经明七日。取此三等为期。昼夜六时。礼佛忏悔。不得一弹指顷。念世五欲。及接外人。语笑戏论。亦不得托事延缓。放逸睡眠。专心致志。不惜身命。定取净业。即时成就。

    静做动炼

    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可用心。而坐时为胜。然始学者。先须行多坐少。若贪坐则昏不能退。无事有事皆可用心。而无事为胜。先於静处做。后於动处炼。

    专修

    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余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余号。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修余观。若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杂修散善回向往生者。千百人中。不得一二。今有人日礼弥陀三千拜。日课弥陀十万声。昼夜习坐。专想弥陀者。并有灵验。

    晨夕课

    在家菩萨。奉佛持戒。逐日营办家缘。未能一心修行。须是早起焚香。参承三宝。随意念佛。每日黄昏亦如是礼念。以为常课。如或有干失时。次日当自对佛忏说。此之法门。要且不妨本业。晨参夕礼之外。更能二六时中。偷那工夫。持念百千声。志诚为功。期生净土。

    十念

    在俗之人。尘务忙冗。每日清晨服饰已。面西合掌念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念。但随气短长。气极为度。念声不高不低。调停得中。如此十念。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显是藉气束心。

    心息相依

    摄心念佛。欲成三昧。数息最要。凡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持。乃至深入禅定。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当念往生

    但能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者。不出所期。亦得生彼。何待色身报满。然后得生。当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令离苦海。过彼慈亲。於先劫中。已立大誓。无苦不忍。无行不臻。无愿不立。无法不说。为度我故。方便百千。今正是时。目睛不瞬。垂臂待我。已历十劫。念念不舍。甚於剖心。乃至其心激切。入生死中。遍历三途。地狱猛火。不辞劳倦。我若回心向佛。如子恋母。正慰所怀。则不逾当念。便得往生。何必更经十念之顷。然后得生。

    参念

    静室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两睛。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参。良久又举念佛。又如是觑。如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如鸡抱卵。不拘四威仪。亦如是举。如是参。忽於行住坐卧处。闻声见色时。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尽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罗。无非自己。静无遗照。动不离寂。

    研究

    轮回以爱欲为根本。而此爱欲百计制之。莫可除灭。虽不净观。正彼对治。而博地凡夫障重染深。祇见其净。不见其不净。观法精微。鲜克成就。然则如之何。经云。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今观此想。复从何生。研之究之。又研究之不已。老鼠入牛角。当必有倒断处。

    直捷

    十二时中。持一句佛。思专想寂。更能回光自看。如何是我本性。四大分离。向甚处去。常有此疑。蓦然识得。便知安身立命处。即此是直捷底修行正道。

    心花灿发

    如剥芭蕉相似。剥一层又一层。直要剥到。无下手处。才得打成一片。然后着衣吃饭。屙屎放尿。一动一静。一语一默。无不是一个阿弥陀佛。自此心花灿发。洞照十方。如杲日丽天。明镜当台。不越一念。顿成正觉。

    一相三昧

    当一心专念。梦觉不忘。不以余业间断。不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不隔念不离念。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得一相三昧。

    精明

    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止观备矣。

    日观

    须於静处。屏绝外缘。正坐西向。谛观於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日欲没时。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现在目前。注心一境。凝然寂静。如对明镜。自睹面像。心若驰散。制之令还。心息住定。即得三昧。

    白毫

    斋戒洁己。清心静虑。面西默坐。闭目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坐。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光明莹澈。照映金颜。次停心。注想白毫。不得妄有分毫他念。令闭眼开眼。悉皆见之。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为最上。

    观想

    当礼佛时。观想己身在莲华中。恭虔作礼。佛在莲华中。受我礼敬。当念佛时。观想己身。在莲华中。结跏趺坐。佛坐莲华中。接引於我。然后一心持名专志。如是往生。品第必高。

    见诸瑞相

    修净土者。凡入观与睡时。应先起立。合掌一心。向西十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毕。即发愿言。弟子现是凡夫。罪业深重。轮回六道。不能出离。今遇善知识。得闻弥陀功德名号。一心称念。愿生净土。愿佛哀悯垂手接引。弟子不识弥陀世尊身相光明。愿佛菩萨示现身相。及国土庄严。说是语已。一心正念。即便入观及睡。或於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於观中得见。或於睡梦得见。此法大有灵验。

    愚不可能

    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句。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着力

    功不尽则事不臻。诚不极则物不感。况无上大菩提道。或不忘形。毕命与寝食。寒暑俱废。岂口出耳入之学。而能脱略生死情妄於大休歇田地哉。但只行也念。坐也念。今日也念。明日也念。念到无可念处。正是着力加鞭之时。诚能如此念。不患生死情妄之不消。殒。自性弥陀之不现前。

    最初一步

    须於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於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於诸眷属。作夜叉罗剎啖人鬼想。况复生死不住。长劫奔波。实可厌离於知识。若经卷中。闻彼佛愿力。国土庄严。於念念中。称彼理趣。生安隐想。生宝所想。生家业想。解脱处想。弥陀如来菩萨僧众如慈父想。如慈母想。生接引想。生津梁想。於怖畏急难之中。称名即应。功不唐捐。剎那便至。速来救护想。应念出离想。如是功德无量。实可忻乐。若厌离不深。娑婆业系不脱。忻乐不切。极乐胜境难跻。行人欲生净土。成就念佛三昧。此折摄二门。为发行最初一步也。

    真实修行

    夫学佛者。无取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嘿念佛。不必定要成群作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见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不容放过

    世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问静闹。闲忙一任。公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其有世缘重力量轻者。亦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每日或念百声千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

    三得

    若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逆顺境界现前。只是念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心。无一念杂乱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无余。

    正好

    盖此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应念佛。若人富贵。受用见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计累小。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趂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花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百工四民

    夫一切奔驰世务。流荡四方。劳生贩卖。邸店市廛。商贾负道。百工伎艺。男女老幼。奴婢黄门。受人驱役。不自在者。於彼一切行住坐卧。着衣吃饭。语默动静。及被牢狱者。於喜怒哀乐之间。未有不可修时。况出家四众。在家四民。有居可处。有暇可修。所欲皆具。得自在者。宁不进修。

    正行

    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名利心。嫉妬心。欺诳心。尔我心。傲慢心。谄曲心。邪见心。妄想心。能所心。及诸逆顺境界。随染所生一切世间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并净尽。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当知极乐诸上善人。良由断恶行善。故得往生。不退菩提。能依此修持。是为净土正行。

    密忆

    凡历涉缘务。而内心不忘於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言语。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者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菩提心

    凡修净土。须发菩提心。若为自己。厌五浊。忻九品。则违菩提心。是声闻行也。若为众生起大悲心。求往彼国。希速成就道力神通。徧历十方。救度一切。令共成佛。则顺菩提心。是菩萨行也。

    三心

    身体彼佛。口称彼佛。意观彼佛。三业真实。名至诚心。信知自身。具足烦恼。流转三界。信知弥陀本愿。下至十念得生。无有一念疑心。名深心。凡所作为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往生。

    解脱

    果能真实摄心而念佛。则心自净。心净则土随净。大慧云。人于一日中。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便与三世诸佛诸大菩萨相契。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出三界之处。修净土者。亦宜如是。

    雨淋头

    若待处所稳便。衣食丰饶。充足香华。事事称意。思前算后。卜彼良时。报尽恩冤。圆成善事。然后发心修行。假使虚空界穷。亦无此日矣。所谓晴乾不肯去。直待雨淋头。

    常永贞固

    世间一技一艺。始学。不胜其难。因置不学。则终无成故。贵有决定不疑之心。虽复决定。而优游迟缓。则亦不成故。其继贵有精进勇猛之心。虽复精进。或得少而足。或时久而疲。或遇顺境而迷。或逢逆境而堕。则亦不成故。其终贵有常永贞固誓不退转之心。古云。三昧不成。假令筋断骨枯。终不休歇。

    一境一心

    盖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异缘逐境纷驰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尘沙莫尽。若欲一其念者。莫若轻其爱。若欲轻其爱者。莫若一其心。夫爱之与念。势不两立。若明暗之相背也。

    闻见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使念念不忘。其於净土。决定往生。

    回嗔作喜

    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柰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

    渡河筏

    既慕西方。当求了义。暗中有宝。无灯照。终不自知。古镜埋尘。不揩磨。岂能光显。调和三业。体究一心。恭奉真文。研味圣意。深入法源之底。洞探诸佛之机。理路豁通。心花发现。故智者诵法华。圭峰读圆觉。普庵契华严。六祖悟般若。观先德而可遵。岂今人而不学。然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需船。

    静之至

    一念不生。谓之静。佛心至静。万劫恒然。众生剎那能静。即是剎那佛。但众生心念憧憧。如葛生蔓。如茧抽丝。并没住头。直到疲倦。睡去方休。思想千端。谓之散乱。黑甜一觉。谓之昏沉。二者循环尽彼形寿。生死轮回肇此矣。一念起即是生。一念灭即是死。人生总在积生积灭中。度此百年。安得不在生生死死中。迁流永劫。皆缘心头一点。有不能放下者在故也。若念所当用者。唯有念佛法门。盖念本是妄。以系于佛。谓之以妄遣妄。从念佛而参究。是为以心究心。从念佛而悟。是为以心得心。虽云起念。念实无起。念之久久。因念得心。得心妄念。念至忘念。与无念同。清净湛一。惟有一真而已。此大势至菩萨。以念佛法门。入无生忍也。夫获无生忍。则无念矣。无念者。静之至也。宗镜录云。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寂尔少时间无思心。正住此心。住之时便是本体。若佛心则湛然常住矣。以暂住之心。习令渐上。便是工夫。

    愿王

    夫发愿往生者。顺释迦偏赞之言。应法藏度生之愿。临终之际。感圣众以来迎往生之时。蒙弥陀而接引。托质七珍池内。化生九品莲中。寿量难穷。身光徧照。获七辩之智。具六通之威。菩萨为邻。声闻作伴。我等如是。众生亦然。径挺铁石心。同归金色界。唯此愿王独不舍。剎那引导入莲池。

    直入无为

    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要知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方得往生。若无愿心。善根沉没。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佛道。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前贤。皆因愿力。成就菩提。

    回向偈

    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归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此偈有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

    满愿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觉正。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亦不颠倒。如入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