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最新章节!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十之下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二诃五欲二。初总牒。

    第二诃五欲。

    【□注】止观四(二十)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牵人入诸魔境。虽具前缘。摄心难立。是故须诃。乃至此五过患者。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涂毒鼓。闻之必死。香如憋龙气。齅之则病。味如沸蜜。汤舌则烂。如蜜涂刀。舐之则伤。触如卧师子。近之则啮。上代名僧诗云。远之易为士。近之难为情。香味颓高志。声色丧躯龄。(文)五中皆有依正二报。

    【■记】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絷狗鹿鱼蛇猿鸟。狗乐聚落。鹿乐山泽。鱼乐池沼。蛇乐穴居。猿乐深林。鸟乐依空。六根乐六尘。非浅智弱志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坚心正念。乃能降伏。总喻六根。大师对之。谓眼贪色。色有质像。如狗贪聚落。耳贪声。声无质碍。如鹿贪深山。鼻贪香。如鱼贪池沼。舌引味。如蛇贪空穴。身着触。如猿贪深林。心缘法。如鸟贪依空。今不言法。但明五尘。故云五尘非欲。而其中别有一种可爱滋味。能生行人须欲之心言五欲也。大论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之所恼乱。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如愚人贪果。上树食之。不肯即下。人伐树。倾堕而死。可见五欲。乃丧身之所。而人何苦近而不远乎。憋音匹。嗔也。恶也。

    △二别释五。初诃色欲。

    一诃色。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高眉。丹唇皓齿。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等。

    【■记】注中缺别释诃色之文。今为释之。如智论云。若人着色。诸结使火。尽皆炽然烧害人身。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应舍之。又能弃者。不得弃火而留金。要当金火而俱弃。如频婆娑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为害如是。色固可诃也。止观云。色欲者。所谓赤白长短。明眸善睐。素颈翠眉。皓齿丹唇乃至依报。则玄黄朱紫诸珍宝物。惑动人心。如禅门所说。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如难陀。为欲持戒。虽得罗汉。习气尚多。况复众生具缚者乎。国王耽荒无度。不顾宗庙社稷之重。为欲乐故。身入怨国。此间上世。亡国破家。多从欲起。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即其事也。观经云。色使所使。为恩爱奴。不得自在。若知色过患。则不为色所欺。如是诃已。色欲即息。

    △二诃声欲。

    二诃声。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

    【□注】丝竹者。丝曰弦。竹曰管。具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环佩者。在指者为环。佩谓佩带。并是饰女身者。歌咏者。止观四(二十一)云。即是娇媚妖词。淫声染语。(文)辅行四下(十二)引提波延那仙人。闻舍脂语失通。五百仙人。在雪山中住。闻甄迦罗女歌声。失诸禅定(云云)。

    【■记】此释声之过患。为害非细。固当诃也。情与非情。俱有音声令人起欲。先明丝竹环佩。皆无情之声。今言丝竹。举八音之二者。所谓令左右相击以起乐也。环佩。即琳琅玉佩等类。并是女身分上之庄饰者。令闻者有生欲之过。次言歌咏。乃有情之声。初一行。引止观正释。次二行。引辅行以证其过。仙闻语而失通者。佛未出时。帝释常诣波提仙人所听法。舍脂夫人疑云。帝释舍我。欲诸余女。即隐形上车。到仙人所。帝释先乃语言。仙人不欲见女。汝可还宫。舍脂不肯。帝释乃以荷茎打之。舍脂以软语谢帝释。仙人闻声起欲。螺髻落地失通。五百闻歌失定者。论云。五百仙人在雪山住。有女在山浴而且歌。仙闻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转。故论云声相无常。暂闻即灭。愚痴不解无常。於声妄生好乐。遂生邪念染心。致令现生失益。后堕恶道。故当诃也。

    △三诃香欲。

    三诃香。谓男女身香。及世间饮食香等。

    【□注】辅行四下(十三)云。人谓着香少过。今则不然。开结使门。杜真正路。百年持戒。能一时坏(文)。

    【■记】此言香欲大患。所以当诃也。大论云。有罗汉常入龙宫。受龙请食。食已。令沙弥洗钵。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手提床足。师入龙宫。每与绳床俱。沙弥由是亦得入宫。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师言。不觉。沙弥得食。亦见龙女身体端正。妙香无比。心生染着。密发愿言。愿我作福。夺此龙处。居其宫殿。龙言。后莫将此沙弥来。沙弥还已。一心施戒。专求作龙。后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龙业已成。必得作龙。径至池边。以袈娑覆顶。入水而死。变为大龙。以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尽赤。未死之前。诸师诃之。沙弥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时师及诸僧就池观之。叹言。由着香故。致使尔也。复有比丘。在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鼻受心着。池神斥言。汝何以舍於禅定。而偷我香。以着香故。令诸结使久已卧者。今皆觉起。时有一人。入池取华。掘挽根茎。狼藉而去。池神见之。嘿而不语。比丘问言。此人破池取华。汝都无言。我但池岸经行。便见诃斥。云我偷香何也。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堆里。故我不与共语。汝是禅行好人。而着香者。破汝好事。故诃责也。是名诃香。

    △四诃味欲。

    四诃味。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

    【□注】辅行四下(十二)云。以着味故。常受洋铜灌口。以着味故。堕不净中(文)。

    【■记】此言味欲为害。亦未小也。智论云。铜橛地狱。狱卒问诸罪人。汝何住处。答言。我心迷闷。不知来处。但患饥渴。是时狱卒。即驱罪人。令坐热铁橛上。以铁钳开口。灌以洋铜。吞以铁丸。入口口焦。入咽咽烂。入腹烧燃。五脏俱坏。直过堕地。此人宿行因缘。劫盗他财。以自供口。诸出家人。或时诈病。多求酥油石蜜。故受洋铜灌口。言堕不净者。若沙门婆罗门於福田食。以不净手触。或先啖。或以不净物着中。或破净命乞食。以邪命自活因缘。堕沸屎地狱中。又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余残之分。心中爱着。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酪缾中。其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语言徐徐。莫伤爱酪沙弥。诸人问故。答言。此虫本我沙弥。以爱酪故。生此瓶中。以是因缘。味欲当诃也。

    △五诃触欲。

    五诃触。谓男女分身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等。

    【□注】辅行四下(十三)云。触欲者。生死之本。系缚之缘。何以故。余欲於四根各得其分。惟此触欲。徧满身受。生处广故。多生染着。此着难舍。若堕地狱。还以身触受苦万端。此触名为大黑暗处(文)。

    【■记】此名触欲之害。尤多大也。言生死之本者。圆觉经云。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又云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故云生死根本也。系缚之缘者。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故谓系缚之缘也。何以故下。征释所以。大论引劫拨仙。因触欲。而步行出宫。失神足。而不能飞行也。鹿角仙。由染欲。而项骑淫女。毁久积之多载精修也。末行示触欲过患之报论云。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炎火。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此触名为大黑暗处。危难之险道也。略明诃五欲竟。

    △三弃五盖。

    第三乘五盖。谓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

    【□注】止观四(二十二)云。通称盖者。盖覆缠绵。心神昏暗。定慧不发。故名为盖。前诃五欲。乃是五根。对现在五尘。发五识。今弃五盖。即是五识。转入意地。追缘过去。逆虑未来五尘等法。为心内大障。

    【■记】此节通明五法。俱能盖覆真性。以破佛道。开魔路。为害亦不轻也。初一行。释盖义。前诃下。乃与前科辨异。追缘下。正明五盖不弃。则三世流害。故云为心内之大障。

    【□注】乃至贪欲盖起。追念昔时粗弊五欲。思想计校。心生醉惑。忘失正念等。

    【■记】此下别明盖相也。意谓贪盖无别。其相即在贪念起时。其念不息。追念过去粗弊五欲。随又思想计校。心即醉惑。忘失正念。或作方便。更望得之。由是无间粗觉盖禅。名贪盖体相也。等者。义贪不足之辞。下例知。

    【□注】嗔恚盖者。追想是人恼我。恼我亲。称叹我怨。三世九恼。怨对结恨。心热气粗。忿怒相续等。

    【■记】意谓嗔盖无他。其相即在追想过去前人恼我。或恼我父母等亲。或赞我相恨之怨。此是现在嗔也。一世既有三恼。三世便有九恼。如是怨境相对。故令心热气粗。以致忿怒相续。是为嗔盖体相也。辅行问。过去已去。未来未至。云何名恼。答。恼虽过未。境实现在。与时相值而生恼乱。以过去曾恼我也。若离嗔者。虽有恼境。恼心不生也。

    【□注】睡眠盖者。心神昏昏为睡。六识暗塞。四肢倚放为眠。眠名增心数法。乌暗沉塞。密来覆人。难可妨卫等。

    【■记】意谓睡盖无他。但是心依无记。增长无明。故意识昏熟。五情暗冥。无所觉知。为睡眠也。数人说为增心数法。犹属见思所断。痴使摄也。辅行云。此中总说睡眠之法。能令心数增长不息。彼俱舍约法相云。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以通善恶无记三性故也。大论诃云。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狂夺人民。亦如临阵自刃间。如共毒蛇同室居。如人被缚将去杀。尔时云何可安眠。眠之妨禅。其过最重。是为睡盖之相也。

    【□注】掉悔者。若觉观偏起。属前盖摄。今觉观等起。徧缘诸法。乍缘贪欲。又想嗔恚。及以邪痴。焰焰不停。卓卓无住。乍起乍伏。种种纷纭。身无趣游行。口无益谈笑。是名为掉。掉而无悔。则不成盖。以其掉故。心地思惟谨慎不节。云何乃作无益之事。实为可耻。心中忧悔。懊结绕心则成悔盖。

    【■记】意谓粗心分别曰觉。细心沉思曰观。辅行云。掉之为法。破出家心。摄犹不定。况更掉散。掉动也。大论云。汝已剃发着袈娑。云何乐着戏论法。放逸自恣失法利耶。悔有二种。一掉后生悔。二如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故法界次第云。邪心动念曰掉。退思忧悴曰悔。若从无明谬取。则戏论动。掉心生焉。既所为乖失。退思忧恼。悔心生矣。此亦是增心数法。正属见谛所断。见使摄。思惟断亦有小分。

    【■补】若入禅定。知过而已。不应想着。非但悔故而得免脱。当修禅定清净之法。那得将悔荣心。妨於大事。故云悔已莫后忧。不应常念着。若懊结绕心。则成悔盖。盖覆禅定。不得开发。俱是悔盖之相也。

    【□注】疑盖者。此非见谛障理之疑。乃是障定疑也。疑有三种。一疑自者。谓我身低下。必非道器。是故疑自。二疑师者。此人身口。不称我怀。何必能有深禅好慧。师而事之。将不误我。三疑法者。所受之法。何必中理。三疑犹豫。常在怀抱。禅定不发。设发永失。此是疑盖之相也。

    【■记】此明疑使之过。为障道之大患也。初二句。拣非指是。疑有三下。正明疑事非一。谓痴心求理。犹豫不决。名疑。若修道定等法。无明暗钝。不别真伪。因生犹豫。心无决断。皆疑也。犹豫兽名。喻不决之状。

    【□注】若贪欲盖重。当用不净观弃之。若嗔恚盖多。当念慈心灭除恚火。若睡盖多者。当勤精进。策励身心。若掉散多者。应用数息。若三疑在怀。当作是念。我身即是大富盲儿。具足无上法身财宝。烦恼所翳。道眼未开。要当修治。终不放舍。又无量劫来习因何定。岂可自疑失时失利。若疑师者。我今无智。上圣大人皆求其法。不取其人。若疑法者。我法眼未开。不别是非。凭信而已。佛法如海。唯信能入(文)。

    【■记】此文正明。弃之一字。乃治病之良方也。前文是病。今文是药。谓此贪欲重者。由妙欲为食。当用不净观治。止观云。以其向言五欲为净。爱着缠绵。今观此身。乃是脓囊血袋。从头至足。无一可欣。厌恶心生。何有智者。当乐是耶。故用此观。为治贪之药。此盖若去。心即得安。次二句治嗔盖。谓此嗔恚多人。由憎相为食。当用慈心。灭除恚火。良以恚火。能烧二世功德。人不喜见。毒害残暴。禽兽无异。生死怨对。累劫不息。即世微恨。后成大怨。今修慈心。弃舍此恶。观一切人。犹如父母亲想。悉令得乐。云何於彼而生怨对。作是观时。瞋心即息。安然入定也。次二句弃睡盖。谓此睡盖多人。由以五法为食。所谓蒙愦。不乐嚬欠。食不平等性。心羸劣性。今当精进策励身心。用毗钵舍那观弃之。谓加意防拟。思惟法相。分别善恶之法。弗令睡盖得入。又当选择善恶之心。令生法喜。心既明净。睡盖自除。莫以睡眠因缘。失二世乐。徒生徒死。无一可获。当好制心。善巧防御也。次二句。弃掉悔盖。谓此掉盖多人。由四法为食。所谓亲里寻。国土寻。不死寻。念昔事寻。当用数息弃之。以此掉散甚利。来时不觉。於久始知。今用数息。若数不成。或时中忘。即知已去。觉已更数。数相成就。则觉被伏。若不治之。终身被盖也。次二行。总示弃疑盖者。谓此三疑在怀之人。由三相为食。以缘起为治。治此三疑。有总有别。总者。当念此身。如大富盲儿。虽然其家具足无上法身财宝。为烦恼所翳。道眼未开。不得了了知见真如库藏。功德法财。若欲受用。要当治此翳眼。於是昼夜观法缘起。终不放舍。此是总弃三疑也。次又无下。是别一弃疑自者。谓我无始所积习因。有何一定。世出世间二种善根。或曾习过。如人负债。重者先牵。即今现得人身。正好修行。以求出世。岂可自疑。以致失时失利。古云。此生不度何生度。又云。人人鼻孔撩天。个个脚跟点地。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何得自疑身非道器耶。二弃疑师者。谓我今愚痴无智。正须依人求法。且上圣大人求法。不取於人。如雪山。从鬼请法。天帝。拜畜为师。我何许人。敢疑师耶。大论云。弟子见师过者。若实不实。其心自坏。失法胜利。故空声告言。莫见师过。应念薄福。不值于佛。今值恶师。不应见过自妨般若。若师有过。不预於我。我从师求般若。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以囊臭而弃其宝。经云。依法不依人。有何疑焉。三弃疑法者。谓我今法眼未开。不能别其是非。岂能量其深浅。唯应凭信而已。论云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故当信法而弗疑也。上来所明三疑须弃。其中师法。亦当善为别择。便不染於邪师邪法。若师法正。依法修行。尔时三疑。均当弃也。或谓。宗门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今何弃之。答。当知明理真疑不可无。暗事邪疑不可有。故当弃之。

    【■备】宗门以疑为方便门。此不同也。释弃五盖竟。

    △四调五事。

    第四调五事。谓调心。不沉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

    【□注】止观四(二十九)云。土水不调。不任为器。五事不善。不得入禅。眠食两事。就定外调之。三事。就入出住调之。调食者。增病。增眠。增烦恼等食。则不应食也。安身愈疾之物。是所应食。略而言之。不饥不饱。是食调相。调眠者。眠是眼食。不可苦节。增於心数。损失工夫。复不可恣。上诃盖中。一向除弃。为正入定障故。此中在散心时。从容四大故。各有其意。略而言之。不节不恣。是眠调相。三事合调者。三事相依。不得相离。初入定时。调身。令不宽不急。调息。令不涩不滑。调心。令不沉不浮。调粗入细。住禅中。随不调处觉当检校。调使安隐。若出定。从细至粗。备如次第禅门也(文)。

    【■记】禅门云。如陶师调泥。使不强不软。然后可就轮绳亦如调琴。先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今亦如是。五事和适。则三昧易生。博物志。皇甫谧。问青牛士。说养生法云。人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不至虚。去肥腻节酸咸。是则俗养生法。常令自劳。岂志道者。过食懈怠。非惟失利而已。亦乃增病损生。尼犍经。尼犍答严炽王云。波斯匿王。食啖大过。身重懈怠。现未失利。故谓不饥不饱。是食调相也。又增一经云。佛在祇园说法。阿那律於中多睡。佛诃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又问云。汝为畏王法。畏贼盗而出家耶。答。不也。我厌生老病死。故求出家。既信心坚固而出家者。佛躬说法而眼睡耶。那律座起白佛。自今已后。形融体烂。终不於佛前眼睡。因七日不眠。便失双明。佛言。勤加精进者。与掉戏相应。懈怠懒惰者与结使相应。汝行中道。汝当寝息。何者。一切由食存。眼以眠为食。乃至意以法为食。涅盘以不放逸为食。我无放逸。得至涅盘。答云。我不敢违。后得天眼。则至眠是欲界报法。既未得禅。但可调停。不可苦节也。若恣意闲眠。则有二失。一者增於心数。二者损失工夫。亦须调停。复不可恣也。是眠调之相。次上诃下行半。明上下文意之别。三事合调者。止观云。盖如初受胎。一暖。二命。三识。暖是遗体之色。命是气风连持。识是一期心主。托胎即有此三事。三事增长。七日一变。合三十八变竟。三事出生。名婴儿。三事停住。为壮年。三事衰微。为老耄。三事变灭。名为死。既始但相依不离。故身识心此应合调。不应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入住出形相有异也。初入定调三事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随粗。以气息粗故。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是以虽在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使动静详审。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第二调息有四。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前三不调。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下着安心。二宽身体。三想气徧。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息调相。第三调心有二。一调伏乱念。不令越逸。二当令沉浮宽急得所。言沉者。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头令心住在缘中。浮者。若坐时心神飘动。身亦不安。念在异缘。是为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制诸乱念。心则定住。此心则易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欲入定时。从粗入细。身为粗息居中。心最细。此则入定初方便也。住禅中下。明住定调。谓住禅中三事不调。心不入法。如调琴入弄。后不成曲。即知弦轸差异。遂觉而改之。此是住定时调三事也。若出定下。明出定调。谓欲出定时。应先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息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此为出定调身息心之方便。以从细出粗故也。已上三事和适。是名善入出住。偈云。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出而欲住。是也。

    【□注】辅行四下(二十三)云。故禅门中调身云。夫坐者。先须安处。使久无妨。若半跏。以左压右。牵来近身。使与左右[月*坒]齐。若欲全跏。更[跳-兆+必]右以压左。宽衣带。周正身。弗使坐时更有脱落。手以左压右。重累相当。置右脚上。亦令近身。当心安置。挺动支节。七八许度。如按摩法。弗曲弗耸。正头直项。令鼻对脐。不偏邪。不低昂。身如碇石。无得骚动。无宽急过。是身调相。调息者。身既调已。次开口吐胸中气自恣而出。使身中百脉处。皆悉随气出。次闭口鼻中纳清气。如是至三。若息已调。一度亦足。次闭口唇齿才相拄。舌向上腭。闭眼才令断外光。次简息风气。息若调者。则易入定。次调心者。一者调乱。令不越逸。二者调心。令沉浮得所。若心沉时。系念鼻端。若心浮时。安心向下(云云)。

    【■记】念诵经云。全跏诸佛坐。半跏菩萨坐。大论问。有多坐法。何故但示跏趺。答。最安稳故。摄持手足。心不动故。魔王怖故。偈云。得道惭愧人。安坐若龙蟠。见画跏趺坐。魔王亦惊怖。不同俗坐及异外道翘立等。是故但示跏趺坐也。释调五事竟。

    △五行五法二。初总牒。

    第五行五法。

    【□注】止观三(十一)云。上二十法虽备。若无乐欲希慕。身心苦策。念想方便。一心决志者。止观无由现前。若能欣习无厌。晓夜匪懈。念念相续。善得其意。一心无异。此人能进前路。一心。譬船柁。巧慧。如点头。三种。如篙橹。若少一事。则不安隐(文)。

    【■记】此总释行五法也。初二行。反显意。辅行云。若无二字。通彻於下。谓若无乐欲希慕。合无乐欲。若无身心苦策。合无精进。若无念想合无念。若无方便。合巧慧。若无一心。止观无由现前。合正行不成。备上二十法。若无五法。尚自不成。况二十中阙。或全无五法耶。若能下行半。顺释意。辅行云。若能二字。亦当通彻下五句。依次对合。五法咸有也。一心下一行。法譬合明。辅行云。前喻导师。事悉整。而不作。作不殷勤。不存作法。作不方便。作不专一。则事无成。初不作。譬无欲。作不勤。譬无进。不存作法。譬无念。作不巧便。譬无慧。作不专一。譬无一心。则事不成。譬正行不成。禅门云。巧慧者。行人初修善时。若识内外方便。巧而用之。不失其宜。疾得禅定。故名巧慧也。

    △二别示五。初示乐欲法。

    一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定智慧门故。

    【■记】欲者。欲离愚散之倒。欲得定慧之门故。大论云。欲者。欲从欲界到初禅是也。禅门云。欲者。秪是大志成就愿乐之心。不应於用心时。起希望忆念之想。若希望心起。则心不澄静。三昧无由得发也。

    △二示精进法。

    二精进。坚持禁戒。弃於五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故。

    【■记】精进者。欲界难过。若不精进。不能得出。如叛还本国。界首难度故。大论云。施戒忍。世间常法。如客主之礼。法应供给。见作恶者破治。不敢为罪。或力少而忍。不须精进。今欲生般若。须因禅定。须大精进。身心急着。乃得成办故也。

    △三示念法。

    三念。念世间欺诳。可轻可贱。禅定智慧。可尊可贵。

    【■记】念者。常念初禅。不念余事。余事者。定慧之外。皆名余事。即世间五欲杂染之情也。

    △四示巧慧法。

    四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等。

    【■记】巧慧者。分别初禅。尊重可贵。欲界欺诳可恶。初禅。谓欣上胜妙出。欲界。谓厌下苦粗障。因果合论则有十二观。与外道六行。同名异义。但外道专为求禅。佛弟子用邪入正。无漏心修。还成正法。是为巧慧也。

    △五示一心法。

    五一心。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贵。

    【■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不涉余缘。此之一心。乃决定之一心。非入定之一心也。示行五法竟。

    △三结意。

    此二十五法。为四教前方便故。应须具足。若无此方便者。世间禅定尚不可得。岂况出世妙理乎。然则明教既渐顿不同。方便亦异。依何教修行。临时审量耳。

    【□注】止观四末云。此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方便。诸观不同。故方便亦转。譬如曲弄既别。调弦亦别(文)。

    【■记】此节结释从通转异也。辅行云。一切者。亦不出世间及以四教。以世禅四教观解。导此二十五法。则所为皆别。故曰亦转。然圆教用此为方便者。如止观云。今用此二十五法为定外方便。亦名远方便。因是调心。豁然见理。见理时。谁论内外远近。大品云。非内观。得是智慧。非外观。非内外观。不离内观。不离外观。及内外观。亦不以无观。得是智慧。今且约此明外方便也。然不可定执而生俱非。且寄未见理前。须立二十五法内外方便也。若解此意。浮沉得所。内外俱成方便也。弄曲者。即正曲之弄。名弄曲。以喻观法。调弦者。即正曲之序。名曲序。以喻方便。略释方便助行开二十五竟。

    △二观法正修仍开十乘二。初总标法被四机。

    次明十乘观法。亦四教名同义异。今且明圆教。余教例此。

    【□注】大本十乘。虽通四教。但十法名同。偏圆义异。今简偏明圆。故云且明圆教。辅行五上(二十六)云。观法非十。对根有殊。虽复根殊。但是一不思议观。观不思议境。乃至离爱。不离境故。又次位下三。虽非观法。并由观力相从名观。故名十观。又备此十。令观可成。故名成观。亦名成乘。前之四法。用无前后。通塞等三。成就前四。次位等三。以判前七。(文)。

    【■记】此明观法十义。初二行。明观不离境。是故成十。又次下。明后三法共成十观。又备下。明成观成乘。须备十法。前之下。明成判各有能所。谓前四法为所成。中间三法为能成。总前能成所成七法为所判。后之三法为能判也。

    【■补】用无前后者。如观不思议境时。了达心佛众生同体。自与菩提心相应。观境现时。了达此心常寂常照。自与妙止观相应。自能徧破一切。故前四法用无前后。成就前四者。若观境时。不能念念相应。或有杂念间隔。或於观智起着。或道品调停未善。或於正道多障。乃用通塞等三。故曰成就前四也。

    【□注】辅行七下(二十七)云。故知前七正明车体。及以具度。后三只是乘之所涉。若无所涉。运义不成。是故十法通名乘也(文)。

    【■记】辅行云。法华大车譬十法。且顺经文次第。不依十法次第。谓大乘高广。不思境也。幰盖慈悲宝绳交络。即发心也。安置丹枕。枕有内外。若车内枕。休息众行。即安心也。若车外枕。或动或静。或静。即通塞义。破塞存通。即塞而通。其疾如风。即破无明。是破徧义也。乃至始自白牛。终至平正。道品义也。又多仆从。即正助也。游於四方。即次位也。安忍。只是忍於五品违顺二境。令入六根。离爱。只是离六根相似法爱。是知前七。正明车体。及以具度。后三。只是乘之所涉也。

    △二别明圆机十乘十。初明观不思议境。

    一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大圆满。横竖自在。故法华经云。其车高广(上根正观此境)。

    【□注】此初乘观。忘能所故。从境受名。又为九乘本。称本修九。方堪入位(所入位。即观行位也)谓观一念心等者。即现前阴妄一剎那心。称性而观。具三千法。不惟三科拣境明一念心。正当於此拣思议心。取不思议心也。故妙乐一云。拣境及心。光句记一云。须去思议。取不思议。方名拣心。(文)即达阴境。成不思议境也。既云三千性相。复云百界千如者。以三千法。约百界千如。历三世间而论也。

    【■记】此明观一念心具足三千也。所云称性而观现前一剎那心具足三千者。详解云。如止观一部。其要在於解之与行。解则解於法法本真。行则立行定境用观。正用观时。的观现前一念妄心具三千法。三千即一念。一念即三千。不纵不横。不前不后。观之不已。则阴境转成不思议矣。是为称性而观一剎那心具三千法也。所言三科拣境明一念心者。如辅行云。阴入界并可为境。宽漫难示。故的就阴。如去丈就尺。略四从识。如去尺就寸。由界入所摄宽多。阴惟有为。有为之中。义兼心色。故置色存心。心复名含心及心所。今且观心王置於心所。故初观识是也。拣思议心取不思议心者。如止观云。观心不可思议者。此境难说。先明思议境。令不思议境易显。思议者小乘亦说心生一切法。谓六道因果。三界轮环。若去凡欣圣。则弃下上出。灰身灭智。乃是有作四谛。盖思议法也。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谓十法界也。若观心是有。有善有恶。恶则三品。三途因果也。善则三品。修罗人天因果也。观此六道无常生灭。能观之心。亦念念不住。又能观所观悉是缘生。缘生即空。是二乘因果法也。若观此空有。堕落二边。沉空滞有。而起大悲。入假化物。实无身。假作身。实无空假说空。而化导之。即菩萨之因果法也观此法能度所度。皆是中道实相之法。毕竟清净。谁善谁恶。谁有谁无。谁度谁不度。一切法悉如是。是佛因果法也。此之十法。逦迤浅深。皆从心出。虽大乘无量四谛所摄。犹是思议之境。非今止观所观也。不思议境者。如华严云。心如画工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种种者。十法界也。法界三义。十数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称。名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言十法界也。夫一心具十法界。十法界各各互具。成百法界。界界具十如是。百法界则成千如是。又各具三种世间。所谓正觉世间。五阴世间。器世间也。千如是。则成三千种世间。故云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也。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相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思议境。意在於此。是为拣思议心。取不思议心也。故妙乐下。证三科简境明心。文句观心释结文云。即别圆二观(云云)妙乐释云云云者。乃未足之辞。今应於此以辨同异之相。方便正修。简境及心。并对前二。以辨权实等。乃至四观。亦须开量。今但略引一句。以证三科简境明心也。光句记下。证拣思议取不思议也。即达阴境等者。申上光句记意。记云下。发明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也。

    【□注】即此之境等者。即境为观。即空假中。境观不二。三一互融。更不前后。亦不一时。不纵不横。绝思绝议。此境周徧。故广大。无法不备。故圆满。横周十界。竖彻三谛。横竖相即。故云自在。法华车体。其在是欤。

    【■记】即境为观观即是境。故境观不二。然观有三。而境唯一。既境观不二。是为三一互融。一融三。故不前后。三融一。故不一时。不前后。则不纵。不一时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